長城,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一個古代的城牆;一段段的城牆,一座座的烽火台,縱橫萬里,都實實在在的紀錄著我們這個民族所經歷的坎坷與輝煌。
很多人都認為長城是秦始皇修建,其實,長城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據古代資料,早在四千六百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人們就已修築周長一千到二千公尺,高八公尺以上的城池了,而幾千年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修築長城給奠定了建築基礎。
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連連,長經流域出現了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個較頗有實力的諸侯國,那在他們征戰中已經開始使用騎兵,而騎兵攻城的能力和速度極快,所以為了維護防禦他國進攻,各諸侯國紛紛在自己邊境修築長長的防護城牆,這就是早期的長城。
跟據(左傳)記載,當年楚國就以長城(當時稱方城)做城防,然後加上漢水做護城河,才免了當時稱霸的齊恆公的攻打,可見這高高的城牆在防禦騎兵的攻打是發揮很大的威力。
那當時秦、趙、燕三國也經常受到匈奴的威脅,於是這三個國家也在北方修築了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派了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取河南,採取「可繕者制之」的政策,一方面修補和治理那些仍然可以發揮功用的舊長城,然後把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以便有效的防禦匈奴,另一方面又擴建新長城,使當時的長城成為西起臨兆,東至遼東的萬里城牆。
後來兩漢為了防禦匈奴,東魏、北魏、北齊、北周、隋朝、明代抵抗蒙古、韃靼、瓦刺、女真少數民族入侵,都建了不同規模的長城。
今天我們所見的長城,大部份是明代修的,明朝邊患不斷,因此也沿襲了古代修建長城來抵抗侵略。從洪武初年開始修築居傭關和山海關,到了嘉靖年間,從鴨綠江至嘉峪關,全長共七千三百餘里的雄偉長城於焉完成。
萬里長城曾經凝聚多少人的血淚生命,讓無辜的百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甚至出現了「道路死者以溝量」的記載,也留下難以計數的像孟姜女一樣的悽涼傳說。@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