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思維的張崑崙

伊羅遜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4日訊】張崑崙先生早年在中國高等藝術院校雕塑系教授雕塑課程﹐是一位有名氣的雕塑教授。

自從在海外創作了雕塑“偉大的佛像”在世界巡迴展出後﹐他又成為一名國際知名的雕塑專家。

其實﹐張崑崙先生不只個是雕塑家﹐他是一位地地道道喜歡搞發明創造的人。在他一生對藝術的研究中﹐尋找着人生的真理﹐探索世界物質空間的存在形式。他設計立體藝術﹑雕塑立體的形像﹐目的不是為了雕塑而雕塑﹐更不是想當一個雕塑家功成名就﹐而是試圖在這個三維立體空間中找到更多維的突破口。他手裡塑造着三維的形像﹐而腦子裡想的卻是怎樣進入四維五維的事情。

天才的愛因斯坦在他一生追求真理中﹐發明創造了許多世人不知﹑世人從未有過的事物。
大凡藝術家也都喜歡見什麼琢磨什麼﹐盯住一個物體就揣摩半天。張崑崙在琢磨創作對象的時候﹐卻往往能琢磨出與藝術不等同的結果。他的發現結果雖然不如愛因斯坦﹐但是也能夠被人們歸屬於“專利”那一類。

1﹐畫竹子畫出個‘竹節牆’
大家知道﹐竹子的枝干是空心的﹐根部是實心的﹐它的韌性和結實程度是眾所週知的。張崑崙在畫竹子研究竹子的時候﹐突發奇想地發明瞭他的“竹節”磚牆建築構造法。設計出以竹節原理為基礎﹐鋼筋和水泥為材料的空心牆﹕地基是實心的﹐往上漸進呈v字形空心﹐中間有類似竹節的隔斷﹐在樓層連接的地方又有厚度的“節”與鋼筋結合。樓層縱斷面中有許多孔。據張崑崙計算﹐這種建築牆壁要比現在用的鋼筋水泥牆的重量要減輕三分之一。他又以不倒翁的上輕下重的原理計算出了這種牆壁的地基可以減少深度的數量。就連怎麼樣制做這種鋼筋水泥牆的模具都仔細研究出來了。

當年﹐張崑崙拿着他的一堆設計圖紙﹐敲開了山東省建築委員會的大門﹐竟讓建築部門的專家們大為驚訝﹗這個‘竹節牆’的構思好生了得﹖﹗

2﹐自制簡便精確的雕塑放大儀

您是否想到過一座巨大的塑像雕成怎麼會像模像樣不走型呢﹖

從古到今的雕塑技術大都採用了一種點線機來複製塑像﹐是一種比較費勁笨重的雕塑技術。喜歡研究事物的張崑崙在雕塑的時候﹐嫌原始的複製方法太麻煩太笨拙﹐於是用數學中的極座標原理自制了既簡易又精確的立體雕塑放大儀。看起來就是幾根金屬焊成的架子﹐架子上有幾個刻度盤﹐搬運起來非常方便。他的這個土造放大儀﹐不僅能很快找出塑像的大面﹐還能精確找出塑像的細部結構。用極座標原理甚至不用儀器﹐只用數學計算就可以放大幾十米或一﹑二百米高的塑像。當時有關部門翻遍了很多相關資料﹐他的這種極座標原理雕塑放大儀在世界上還是僅此一家。

3﹐百葉窗原理解決高空抗風

在中國黃河入海口上有一座表現歷史人物的現代銅雕﹐高三十多米﹐再加上大壩共有高度五十多米﹐聳立在無遮無攔的魯北平原上至今已經有二十年了﹐這座雕塑在風雨的侵蝕下絲毫無損。這就是張崑崙先生設計製作的。他從生態學方面分析了大幅度傾斜造型的銅像在只有一個支點時的重量承受力﹐以及利用觀察氣象的百葉窗原理解決了塑像高空抗風的能力。百頁窗原理用于高空雕塑抗風在雕塑史上創下了先例。

前面說過﹐張崑崙先生在搞雕塑的同時是在探索更多維空間的存在﹐所以他的智慧和他的思維不是在一個平面上﹐他的思維如同雕塑一樣是立體的。張崑崙在尋求真理﹐他為了尋找真理而去研究那些偉人﹑名人﹐卻發現他們不過是在用凡胎肉眼看事物的表面﹔他為了尋找真理曾住在廟裡以敬仰之心吃着素給人家雕塑菩薩像﹐卻發現現代的出家人也如同凡人一樣利益熏心﹔他搞藝術是抒發他對理想追求的一種表達方式﹐卻發現現代藝術已經畸形了﹐已經在傳統美好的藝術中走失了﹐已經走進了死衚衕沒有了出路﹐於是張崑崙先生系統的研究了現代藝術變異的形成﹐發現現代社會的變異是人們畸形思維的根本來源﹐他又從藝術的畸形中看到了人類世界的越來敗壞和墮落﹐但是他又為不能改變這個象是黑水惡性循環的世界而苦惱和沮喪。

1996年﹐張崑崙先生接觸了法輪功﹐閱讀了第一遍法輪功的經書《轉法輪》後﹐仿彿得到了從天上掉下來的一份答案﹐激動得無法用語言述說。他原來探索了幾十年得不到答案的所有問題﹐一個個在《轉法輪》裡得到了答案﹐特別是書中將物質空間的存在形式揭示得是那樣透徹﹐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認為這部經書是一部登天的法寶﹐是從天而降﹐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領域的知識與他倫比。一生尋找真理﹐真理就在眼前。

張崑崙找到了真理﹐他用真理實踐了突破三維空間的夢想﹐他正在用真理朝着更多維的空間突破。他在雕塑偉大的佛像﹐在用藝術的形式傳播真理﹐他號召他的學生們跟隨‘法輪功’的正理念。他不再研究什麼了﹐一切智慧都能在實踐真理的時候依着那部法寶經典會自然的流出。

張崑崙先生不僅是一位雕塑家﹐他更是一位走在真理道路上的修行者。

(版權歸作者和大紀元所有,侵權必究)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張照片是在中國長白山拍攝的,看上去像是一幅中國水墨畫,只是中間部分太黑了一些,層次不是很分明,但全片黑白灰的感覺還在。
  • 長白山,當地人稱它為『白頭山』。
  • 很簡單的一張圖片﹐只有兩大色塊﹕蘭和白﹐這種冷色調給畫面的主題帶來了更有力的烘托。冷而不寒﹐靜而不寂。看起來很舒服﹐很乾淨﹐很和諧。大自然就是和諧的﹐接近自然者﹐會漸漸形成自然和諧的藝術創作模式。蘭是自然潔淨的天﹑白是自然潔淨的雪﹐在藍與白的天地之間又有着與天地色彩和諧的樹木生命。雪是白的﹐樹幹也是白的﹐主題是長白山的雪﹐也就蘊含了長白山生命的意義。
  • 看過“堅韌不屈的精神”畫展的人,都對油畫作品“蒙難在中原”有著深刻印象,那幅畫的作者就是上面攝影作品中的人,他叫李園。筆者近日与李園作了几日的鄰居,得知他從九歲的時候就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是個職業油畫家,從小就自覺不自覺地將繪畫當成了他終身的事業,竟在油畫布上抹來抹去的已經几十年了。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