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7日訊】
民國八十二年春,簡美育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辦完個展後不久,攜帶她的展覽專集來到寒齋,除了表明要跟筆者學書外,還希望我能為她的畫作提供一點改進意見。在大略翻閱了她的「紙上展」作品後,不覺眼睛為之一亮,對於她在工筆花鳥畫上所表現不同流俗的清雅高華之氣質,甚為感動。直覺她才氣超邁,潛力雄厚,且謙虛踏實,未來還有無窮的發展空間。儘管她已辦過兩場出色的個展,但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對於未來也還有太多的矛盾與困惑。我除了勸她練習篆書,藉以強化線條的澀勁及表現力外,還建議她試行打坐禪修,藉以提昇心靈主體自覺及反省照察能力,必先能擺平自己,才有可能不斷自我突破。對此,她大致都還認同。這是我對於簡美育其人其藝的首度認識與交流。
最近,簡美育又邀我去看她新近完成的畫作,對於她突飛猛進的畫藝,真是令人歡喜讚嘆,流連畫前,久久不忍離去。清朝詩人袁子才說:「選詩如選色,總覺動心難。」尤其當我靜心觀賞了「油麻菜籽」、「竹雀圖」與「芙蕖圖」等幾件畫幅較大的作品後,不只「動心」,簡直是震撼,跟我十二年前初次觀賞她的畫作時,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油麻菜籽」,是她第二次個展後的第一張設色畫,此畫是運用多年來幾次從日本寫生回來的上百件手稿圖精心結撰而成。她完全的走出畫室,到田野去耐心觀察體驗,真實的感悟大自然的脈搏與生趣。讓人在才情與功底之外,也看到她的誠篤,更感受到一種生命的華滋、躍動與莊嚴。
至於「竹雀圖」,不只畫幅尺寸數倍擴大,氣勢也非常懾人。前此諸作,每一幅畫,表現的似乎都只是作者內在心靈的小角落。「竹雀圖」則在氣勢磅礡不之外,兼有一種崇高磊落的氣象,堪稱是充實而有光輝。曾經有一位來自大陸的姜姓友人,在簡美育家看到這幅作品,一時忍不住竟然嚎啕大哭起來。問她原因,這才破涕為笑地回答說:「如此小女子,那來的能量讓你畫出這麼氣勢磅礡的大畫來?」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這幅畫中對於空氣和光線的極力描摹,使得畫面顯得更加靈動飄逸。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光線與空氣一向是最被忽略的一環,也是最難表現的。它事實上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讓人可以清楚感受得到的節奏與氣韻。此種蘊藏在事物內部的節奏和韻律之美感,正是南朝謝赫在「六法」中提出的「氣韻生動」的具體內容。它不僅是東方繪畫的核心價值,更是古今中外所有藝術創作共同追求的精髓所在。
簡美育對於自然中的這種節律,不只善於捕捉,也善於傳達。為了強化光線的層次感與空氣的浮動感,她在整體畫面及墨彩之間,和以金泥,並逐層遞加,曲盡其致,直到自覺滿意為止,大有「畫不驚人死不休」之概。既宜於遠觀,又經得起近看,真正達到了「致廣大而盡精微」的高妙境界。這原本是一種高難度的自我挑戰,但她成功的加以突破了。展現的正是她那超常的慧悟善巧,以及追求實現真理永不止息的頑強生命力。
儘管「竹雀圖」表現傑出,但畫中人為描摹痕跡還很明顯,而且所描繪的這個祥和靜謐之情境,宛如只有那雀群與竹林所能享有,任何其他生物置入其間,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兩相比較,我還是偏愛「芙蕖圖」。
「芙蕖圖」是簡美育花費三年時間完成的一件大作,尺幅及筆墨工夫雖與「竹雀圖」大致相若,而精神境界則又有了一番大的突破與超越。「芙蕖圖」的完成,頗有點「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意味,已經由「充實而有光輝」轉進「大而化之」的化境了。這正是簡美育歷經修煉的證道成果,也是她全部藝術心靈的如實展現。此作舒捲自如,大開大合,擺脫了一切客觀理論和既有成法的羈縛,建立了個人獨特有效的表達詮釋方式。所有在場景中出現的角色,包括動、植、礦物,彼此之間互不妨礙,卻又息息相關,悠遊自適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無垠天地中,示現了自在解脫,究竟圓滿的華嚴妙境。
西哲有言:「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一切傑出的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內在美感心靈的映現。沒有清明透脫的偉大心靈,怎可能會有清明透脫的偉大作品產生呢?「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畫面上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魚,那晶瑩剔透的筆墨與色彩,全都是作者技法純熟,在摒絕外緣,心凝形釋的三昧境界下,由她那純粹淨化了的心源處汩汩變幻出來的。這已經超出一般「技」、「藝」工夫層次之表達,而昇進到「道」的美感境界層次之朗現了。
藝術學習的歷程,與人間百千事業一樣,都是由「無」(未學之時,技能知識全無)到「有」(含技能、方法、知識),由「有」到「萬有」(日益增累的「有」),由「萬有」(一切存在)到「妙有」(不斷轉化而致神妙)的一個淬煉與蛻變的歷程。在心智的聰明和意志的堅持之外,還需要有性靈上致虛守靜的陶養鍛鍊工夫,才有可能讓那滿溢著哲理觀念與情感表現的作品,漸次轉「萬有」為「妙有」(神妙之存在),由「聰明相」進一步轉化為完全自由又有節制,圓滿自在的「解脫相」,幻變成神奇美妙的生命創化果實之「歡喜相」。
簡美育是天生的畫家,從孩兒時代,就喜歡塗塗抹抹。遠在就讀小學階段,所畫的畫,迥出同儕,因而常被老師誤會是找大人代筆的。高中畢業,不聽家人勸告,仍然忠於自己的選擇,投考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即今台灣藝術大學的前身)。為此,惹得家境曾是東部一時首富的乃父大為惱怒,認為她「太沒出息」,並未提供足夠的必要資助,使得她在學畫的路上,走得倍加艱辛與坎壈。
直到十年前她在台北市立術館辦過平生第二次個展後不久,才獲得父母諒解,此時家道也已中落。大概老人家看到這個倔強女兒的學畫志趣是如此的堅毅不拔,恐怕內心也難免要生起幾分敬畏之情。再說她也已經做出一番可觀的業績,證明女兒當初一意孤行的堅持未必是錯的。這才回心轉意,開始按月匯款接濟她。
為了專心畫畫,簡美育沒有餘力下職場工作。她也曾結過婚,生過孩子,但婚後生活並不美滿,未蒙良人疼惜。從此閒雲野鶴,在愛情的路上始終踽踽涼涼。多少濃情密意,多少鬱悶辛酸,也唯有透過彩筆向著紙絹去傾訴,去抒發,去超越,去轉化。
她財用雖不寬裕,只因視繪畫如生命,故只要是與繪畫有關的材料、畫具及裱褙等,均極講究,都要用最上等材質,為此往往所費不貲,這卻令她經常處於經濟拮据困厄的邊緣。她原本就不善於處群,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有人的地方,真是麻煩!」財力的艱困,更加使得她害怕與人交往,讓她不得不從現實作出更加徹底的撤退,長期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日子。畫畫、寫字和讀書,是她每天的修習課程,也幾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對於時間異常珍惜,幾乎把每一天「都當生命的最後一天在過」,絲毫不敢懈怠。儘管如此,其實在她內心深處也並不孤獨,人際交往雖經大力壓縮,但以道義相交的知音好友卻愈來愈多。他們無論國別、性別與職別,往往在獲知簡美育對繪畫如此至誠的奉獻與投入之後,大受感動,常有發自內心的及時義助,卻又不會干擾她的清靜。她曾引史懷哲的話說:「當潮水退時,底層的東西會留在海灘上,而表面的東西會隨波逐流。」堅信耕耘者必有收穫。但當她面對旁人偶來的質問:「為甚麼像你這麼努力,生活卻還老是不安?」他的回答卻不免令人聽來心酸:「我怎知善於耕作的人,居然沒有好收穫呢?」
她雖常在鬧窮,卻又始終堅持不肯賣畫,以致迄今仍是無殼蝸牛,長期以來一直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這卻不免令她周遭好友感到不解。旁人看她家裡既無長物,又從來不打扮,什麼飾物都沒披戴,便以為她很貧窮。哪裡知道簡美育根本就是一個為真理與藝術而活的人,除了繪畫上的堅持與獨斷無可妥協外,其他一切似乎都好商量,都不妨從簡。穿著儘管樸素,生活儘管清苦,看得見的財富儘管少得可憐,但內在蘊蓄的無形法財卻無比豐富,對於未來也充滿了信心,精神上的喜樂更是難以估量。永嘉大師說得好:「實是身貧道不貧」,缺少了道心與真志,迷失了生命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貧窮。她雖然看似甚麼都沒有,可卻甚麼都可以有。誰說簡美育窮呢?
婚姻愛情上的滄桑與悲涼,以及生活上的窮困潦倒,儘管讓她在現實上吃盡苦頭,看似一大缺憾,但對於她所熱愛的繪畫來說,反而讓她更能擺落一切人事上的干擾,一步步突破現實上的層層封限,回歸自我。更加速催化了她的性靈與藝術的接泊與統合,早日脫胎換骨,蛻化成一條悠遊自在的透網金鱗。人生禍福原相倚伏,幸與不幸,得失之間,又有誰能斷言呢?
她的整個學畫歷程,是一個像天蠶般不斷蛻變的過程。早期也從模仿入手,在藝專就學期間,多半以臨摹老師畫稿為主。直到一九八一年,遇見金勤伯先生,經常將自己豐富的收藏古畫讓她觀賞,甚至供她臨摹。且為她講述字畫故事,介紹收藏家給她,讓她眼界大開,像千里馬碰到伯樂,真是如魚得水。
一九八四年以後,開始練習寫生,對自然進行初步的觀察與探索。一九九二年在台北市美館假行第二次個展。畫展結束後,她曾為自己前後兩次展出作出概括的比較,認為首次個展是以感官的攝取和單純的描述為主;第二次個展則多少已由純粹外在物象的描摹,向內在心靈感受之表達轉進,漸有藝術貴在精神性抒發的深度表現之體認。是一位經常向自己追問,反省性很強的藝術工作者。一九九七年,有緣認識吳翰書先生,在美學思想與藝術創作理念方面,受到吳先生不少的點化與裁成。對於一個善於參學的人,來自前輩或師友的幾句話,往往可以讓他少走不少冤枉路。
簡美育選擇花鳥工筆繪畫作為終身依歸的創作進路,是基於自身的性向能力和大時代環境的機遇所作出的決定,可以說是謀定而後動的結果。畫畫既是她的天生興趣,花鳥寫實工筆畫,又最能傳達她心靈底層的聲音和律動,在這條路上長期辛勤實踐的心得與果實,是讓她能夠清楚認識自己,並自我肯認的最大依據。晚近由於經受到西方現代藝術思潮之強烈激盪,使得國內原本體質偏弱的傳統工筆寫實繪畫,更加顯得衰微和蒼白,甚至有被視為俗工之虞。每念及此,她內心總是在滴血,因而引生一種想讓工筆畫起死回生,捨我其誰的豪情壯志來。她將用她的實踐來證明,中國傳統工筆畫是沒有極限的,可以有廣闊的前景,可以別開生面,甚至可以跟西方寫實繪畫平起平坐,一較短長的。真正的藝術創作,是不分畫種的。為了達到此一目標,她徹底放下了現實的一切榮名利祿,勇往直前,面對一切可能的挑戰。繪畫於此儼然成了她唯一的志業,也唯有如此,才有可望能為東方工筆畫殺出一條血路來。
隨著時光之遷移,她的這個悲願與念力愈來愈不能自已。她宛似在黑暗裡瞥見了光明,迷茫中覓著了方向,全身能量頓然增強起來,這促使她更加義無反顧地投注於畫畫。長年累月,萬事不關心,為了繪畫她如癡如醉,甚至整天苦思冥想,頹然兀坐,滿腦子盡是有關繪畫的事。往往整整一個月沒跨出家門一步,人間一切是是非非,渾然忘懷,只是不斷的工作,工作成為她的修行,彷彿被這個世界拋棄似的。簡美育總是說:「我的這些作品,是為了教育後代子孫,替後來者指路而畫的。」正由於她始終抱負這種為東方傳統繪畫背十字架,重啟新機運的弘深悲願,才有可能忍受得了現實生活中孤獨、寂寞、悲涼、困頓的多重煎熬,經得起這麼漫長的徹骨寒冬之摧逼與考驗,因而生起對藝術真諦的掌握和自己畫作的十足信心,特別是在她完成了「芙蕖圖」鉅作之後,更有伐毛洗髓,一切忽然洞明透亮的自在解脫之感。在龐大的現實壓力下,她不僅沒被逼到神經失常或崩潰瘋狂,反而漸次體現出光風霽月,歡喜自在的平和簡靜,把她用心血所鑄煉的最美最圓滿的一面呈獻給世人。這種無私無我的付出與面對悲苦的轉化情操,早已超越藝術家的角色而昇華為宗教家了。
藝術家大抵都是天地間執著於追求真實理想的人,而真實之理又往往多被表象的形式符號所障隔,非經一番徹底嗇斂的沈澱工夫,難以識取。因此,很多偉大的藝術家最後都有厭棄煩囂,選擇遠離群眾,走向孤寂的自我回歸之路。唯有在這孤獨寂寞之中,才能真正遺形棄智,徹見他們所苦苦追尋的真理實相之美。簡美育不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嗎?
觀賞簡美育的畫作,總是不自覺會讓我想起周夢蝶先生的詩和弘一大師李叔同的書法。弘一大師晚期完成的那種刊落鋒穎,返虛入渾的「綿酥體」,圓淨柔和,安閒自在,令人看來如服「清涼散」,舒爽無比。而每回誦讀周夢老《孤獨國》和《還魂草》集中的詩作,總有一種冷凝峻逸,清澈圓明的感覺,卻又情真語摯,親切警策,心靈彷彿被澡瀹過般滿懷歡喜。
周夢蝶先生在「菩提樹下」一詩中說:「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這兩句詩固然是周夢老個人的夫子自道,倘若借以描述這個冷逸絕倫的簡美育,似乎也頗覺適切。葉嘉瑩曾經把周夢蝶先生比作是「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傳神極了。姑仿其句式,簡美育其實也正是一位「以彩筆凝鑄悲苦的畫家」。
筆者將簡美育的繪畫拿來跟周夢蝶先生的詩作和弘一大師的書法並列比觀,其生命情采所展現的天地雖然不同,而內在的精神氣品則大體相類。他們都同樣具有一顆「以淚水洗過的眼的清明」之靈魂,同樣證入了原始靈感,同屬於「冷逸」一格。不過其間體質稍有老嫩,境界也有大小之別而已。大致說來,凡「逸」者必「冷」,不「冷」不能真「逸」。他們面對一般世俗中人所處心積慮,熱中追求的名聞利養和物質慾望,都感到興趣缺缺;對於現實世界,往往採取謙退逃避的「冷處理」態度。不知者或不免要以為他們是不近人情,高傲而沒有人情味。事實不然,他們不但是最服膺真理,最誠懇,最熱心的人,也很有人情味,不是一般世俗人眼中言不及義的「人情味」罷了。
簡美育對人群世務上的「冷處理」,跟她在畫畫工作上的狂熱,表面看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正好形成一個辯證的絕妙組合。面對世俗的「冷」,原是為了節約能源,儲備面對藝術之「熱」時燃燒之用。在這裡,冷是一種放下,是一種割捨;熱則是一種提起,是對精神理念的堅持。人,不管她所放下或提起的內容為何,凡是在這一方面放不下的,則在另一方面勢必也難提得起來。人的一生不外是「放下」加「提起」的總和,凡是能放下現實物質性欲求而堅持提起精神理想的人,總是更加令人敬慕。
如今,從來不知道要製造「議題」,也不會刻意去設計「事件」的簡美育,在備嚐辛酸,經受了一番徹骨寒的嚴峻考驗之後,苦心孤詣所創造出來的作品,由於精品意識強烈,可以說件件皆精。幾乎每一件作品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甚至多個感人的故事。這豈非件件是「事件」,處處是「議題」?
簡美育的存在,是當今藝壇的奇蹟。放下,才是真正存在的開始;絕對的放下,成就絕對的存在。這些道理,我們迫於衣食,泰半只是在知識概念上明白,「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南懷瑾先生語)。可她卻真能放下,並且徹徹底底的做到了,將全副生命投入創作實踐中,印證她那不容輕忽的「大存在」。她用超凡的耐力與真情孕化出來的精美畫作,是以性靈為根株,以情感為土壤,既是藝術的,也是學術的;不僅是知性的,更是性靈的。藝術對於人類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它能幫助我們在不斷發現自我之中,也不斷地調整、轉化自我,以至復歸本然真性之無執狀態而完善自我。就此一觀點上說,只要能夠達到此一目的,所有一切藝術門類都是等值的,更哪分工筆與前衛?通過簡美育的畫作,人們將不難明白真誠與矯飾、深刻與膚淺之間的真正差異所在,在這裡,藝術成了真理的見證者。對於藝術工作者而言,或許還將會引生如暮鼓晨鐘般的醒腦與鞭策作用,其內在蘊含的豐富性,是難以估計的。且讓我們借用《莊子》書中的寓言人物宋元君的口氣,也說一句:「是真畫者也。」欲知世間畫家的真容,「簡美育」是一個極好的閱讀對象!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