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十二: 莊重雄奇的唐宋群塔─大理崇聖寺三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26日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於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有三座古塔矗立在美麗的點蒼山應樂峰之下、洱海之濱。三塔鼎峙,雄渾壯麗,是舉世聞名的大理崇聖寺三塔。

「大理三塔」原與南詔大理國時的一座規模宏大的「崇聖寺」毗鄰,故又稱「聖崇三塔」。由於戰火和天災的摧殘,千餘年來歷經滄桑,只留下一處殘瓦遺址,寺廟已毀,但三塔猶存。

有關三塔修建的年代,說法頗多。據《南詔野史》、《自古通記》等史籍記載:「寺基方7里,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佑,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西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一般認為,大塔「千尋塔」,建於唐代南詔國時期豐佑、保和時代(西元824年–西元-859年),而和主塔鼎立的南北兩塔,則建於五代十國時期(西元907年-西元960年)。在建千尋塔時,當朝還派了恭韜、微義兩位當時著名的建築工匠來南詔,負責塔體的設計、施工。

近年來修塔時,曾取出塔內的木料進行放射性碳-14檢測,經測定建塔的年代又遠於唐代,但是,依照修築三塔的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來看,可能在南詔晚期的開成年間所建造。

相傳在建大塔時,以土屯法代替腳手架,在建塔的四周堆上泥土形成坡道,可供建塔者上下。當塔建成後,再將屯土運走,使塔體從土中展露而出。因此,民間據傳,在建塔時的土坡,曾延伸到距離塔體南北兩側數里之遠,所以至今留下了「七里橋」和「五里橋」兩個地名。由此足見當年建塔工程的浩大、艱巨。「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此詩是對於此塔建築的先人技藝的驚歎贊喻。

中國的古塔很多,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排列的卻極少。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簷式塔」建築,是中國偶數層古塔中,層數最多的一座。古塔建立在高大的台階之上,塔的基座呈方形,分為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台基四周設有石欄,欄的四角有望柱,柱頭有雕刻的石獅像。

上層為磚砌結構,座高2.07米。東面正中有一石照壁,鑲有大理石鐫刻,黔國公沐英後裔沐世階所題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每字1.7米,字體雄渾蒼勁,氣勢磅礡、莊重雄奇。

塔基兩面設塔門,塔內裝有水架,塔身建築為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的「環築厚壁式」結構。內部有木質樓梯,延梯可登塔頂。每層正面塔身的東、西兩面正中各有佛龕,置有白色大理石雕佛像一尊,龕的兩側設有亭閣式小龕各一座。南、北兩面,中央開立窗洞,可直通塔心。第三層則南北為佛龕,東西為窗洞。也就是每級四面有龕,另兩龕則為窗洞,往上各塔層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逐漸收縮。

塔身的第一層,高13.45米,是整個塔身中最高的一層。塔牆厚度有3.3米。第2至15層結構上基本相同,且大小相近,第16層則為塔頂。以第二層結構為例,高約2米,寬約10米,上部砌出「疊澀簷」,有共17層磚,在每層依次挑出0.05~0.07米不等。

塔頂高度為8米,大約是塔身的七分之一。頂端是一座銅鑄的葫蘆形寶瓶,寶瓶下為八角形寶蓋,四角飛簷展翅。其下為鋼骨結構、以貼銅為皮的相輪;最下面為覆缽,外層加上蓮花型的座托。

與千尋塔等距約70米之處,有分立在兩側的南、北兩小塔,兩小塔之間相互距離為97米。塔為「八角形10級密簷式磚塔」建築,基座亦為八角形。外觀基本上和千尋塔相似,各高42.19米,塔身有花瓶、佛像、蓮花等浮雕,塔身裝飾層層各異。一至八層為空心直壁結構,內撐十字型支架。兩塔頂處有三個相互銜接的銅製葫蘆與傘狀銅鈴。

據記載,明代正德乙亥(西元1515年)年五月六日發生地震,千尋塔「折裂如破竹」,然而,10天後又自動彌合,塔體安然無恙。三塔有神奇抗震能力就此傳開。由此可看出此次塔高超的建築技術,甚至超越至今科學上所謂合理的解釋。

根據李元陽《萬曆雲南通志》中記載,崇聖寺三塔塔頂四個角,原都立有銅質的「大鵬金翅鳥」造型鑄金為頂,傳說,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1925年,大理一帶發生強烈地震,房舍傾毀嚴重,城內房屋99%倒塌,唯有大理三塔巍然不動,僅僅塔頂的寶剎銅器震落而已,被聞訊而來的群眾哄搶一空,利用銅片來鍛製成避邪戒指,暢銷滇西各地。從此金翅鳥也就沒了下落。

西元1978年對三塔進行大規模整修。於千尋塔的塔頂和塔基中,發現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像等兩批文物共680餘件。其中包括《大陀羅尼經》與《金剛般若經》圖卷等珍貴文物。其中一件精緻的鎏金鑲珠銀質「迦樓羅」 (「天龍八部」之一),經考證就是所謂的「大鵬金翅鳥」。

此外,還有刻字銅片、各式銅鏡、佛經、經卷、捨利壺、金塔模、以及有金、銀、鎏金銅、銅、鐵、瓷、木、水晶、玉石等材料雕刻的佛像,和各種藥材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豐富、最具有重要價值的一批。為研究當時期的歷史、宗教、古代生活、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大理三塔是一群塔,雖風格各異,但三塔渾然成一體,有鼎足之勢,造型和諧,相互輝映。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且將秀美的蒼洱風光點綴得更加壯麗。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河南安陽是一處擁有4千年悠遠歷史的古城,是殷都、鄴都兩古都的所在,也是歷代才子輩出的地方。位於安陽老城西北隅,天寧寺舊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因位於舊彰德府文廟的東北方,代表當地“文風”的象徵,故又稱“文峰塔”。
  • 自唐代起,歷代都在敬亭山修築了許多廟宇寺觀,亭台樓閣,為人們留下了很多勝跡。著名的“廣教寺雙塔”,就矗立在敬亭山南麓。
    根據文獻資料和地方史志記載,此寺之肇基者,是晚唐的“斷際禪師”。唐大中二年(西元848年),宣州刺史裴休,迎斷際禪師來此,駐錫城中的開元寺,隔年(西元849年),創建廣教寺佛殿,相傳所用木材皆是“松蘿’,是由黃蘗禪師自安南勸募來的,展現神通而從寺旁金雞井中運出。之後歷代不斷修建,擴大寺院規模,最盛時期有房屋千余間,僧人數百,成為江南名剎。抗日戰爭時,廣教寺全毀於兵燹,成為一堆廢墟,僅留存“雙塔”和“金雞井”兩處古遺跡。
  • 福建省最大的寺廟要數位於泉州鯉城區西街,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的開元寺。它壯觀的建築和優美的景色,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於世。建於唐代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686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代開元二十六年(西元 739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國各州建立一座開元寺,遂有其名。
  • 南宋潛說友《鹹淳臨安志》記載:南朝陳天嘉元年,有天竺僧人持辟支佛舍利來到杭州孤山建塔奉,這就是西湖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塔--孤山永福寺(後來,又叫孤山寺,廣化寺)的辟支佛骨塔。 文化旅遊
  • 風度翩翩的貴公子,腰間總是垂掛著長長的玉佩;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行走之際也是環佩叮噹,如聞清樂。它們代表了古人穿戴方面的又一重要品類——腰飾。
  • 登上岳陽樓遠眺,江湖上煙波無垠,山水間波光雲影,或晴或雨氣象萬千。歷代有哪些好詩文好圖畫,描繪雄渾雋永的岳陽樓?
  • 好山水、好樓臺、好文收!唐才子王勃在滕王閣的勝宴上一氣寫就長序《滕王閣序》,視野宏大、博古繫今,序後短歌詩情富麗流暢、氣概蕩氣迴腸,讓滕王閣的盛名遠播,成了江南最早成名的觀景名樓,久久吸引後代之心。
  • 晚王勃一世紀的韓愈從小就心慕滕王閣盛名,他讚滕王閣臨水觀景之美「瑰偉絕特」,在江南「獨為第一」。滕王閣是江南歌臺舞榭,規模富麗桂殿蘭宮,規模有多大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