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故事: 南郭濫竽充數

廖真珮整理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9日訊】我國有一種樂器叫竽。戰國時齊宣王就非常喜歡聽竽的樂器聲,當時據說有二三百人的竽的大合奏。那時有個南郭先生,聽說去演奏竽這個樂器的薪水很優渥,就想混進去這個樂團。他終於千方百計的進入這個樂團,雖然實際上他不會吹,但在演奏時,他總是有模有樣的裝作很像是在吹奏似的。

齊宣王去世後,他的兒子泯王繼位。齊泯王跟他的父王一樣喜歡聽樂器竽的演奏,但他並不喜歡合奏而喜歡獨奏的形式。所以演奏的形式也就變成了必須一個個的單獨到御前去演奏。這樣一來,冒牌的南郭先生開始緊張了,單獨去演奏的話,馬上就會露出馬腳。於是在原形暴露之前,南郭先生就開溜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目前先行研究所記述的御座樂大多都是上江戸時演奏的。對於琉球王國來說,上江戶之事是如同中國去琉球冊封的事一樣重要的。為何稱為 “上江戶” 呢? 並不是單純的指江戶的位置是在琉球的北邊,而是還包含有,琉球去向江戶的支配者(將軍)請安問候的一層意思在裏面。在沖繩有一種男性舞蹈叫 “上口說” ,歌詞內容是在描寫著從琉球的到薩摩一路上的風景。在琉球的歷史史書上,前往薩摩的事被稱為 “上國”。從這點看來,終究還是指著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的關係而使用的單詞。
  • 鄭國有一位叫師文的人離家找魯國的師襄子學習彈琴。

  • 孔子曾向師襄子學琴,一首曲子彈了許多天。師襄子有一天便說道 “行了,可以換一首新的了”。孔子說 “我只學會了音的彈奏,還沒有掌握好音樂的表現” 又繼續練習。
  • 東漢音樂家蔡邕有不同凡人的聽覺,讓人很欽佩。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