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瑞蚨祥」綢緞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何謂「瑞蚨祥」?據說是引用了「青蚨還錢」這一典故。「蚨」是傳說中遠古時期的一種神蟲,一母一子,不管子蟲和母蟲相距多遠,它們都能飛到一起找到對方。據說如果將母蟲和子蟲的血分別塗在銅錢上,不論在市場上使用了母錢而留下子錢,或使用了子錢而留下母錢,在用畢錢後,這子錢或者母錢就會自動飛回來。所以,「青蚨」就成了金錢的代名詞。而瑞蚨祥的字號,就是希望借其祥瑞的寓意,加上能帶來鑫錢的青蚨,瑞蚨祥就能招財進寶,財源滾滾。
  
瑞蚨祥的創始人孟鴻升是山東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人。他是孟子的後裔。為人勤儉肯干,從經營土布開始,在濟南城內開設了瑞蚨號布店。後來生意日益興隆,就到上海、青島、天津等地設立連鎖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經營品種也日益增多,並增加了綾羅綢緞、皮貨等高檔商品。
  
孟鴻升去世後,孟洛川當了瑞蚨號的經理。孟洛川年輕有為,善於動腦子,掌管瑞蚨號後,生意更為興旺。他擴大了店舖的門面,又將店名改為「瑞蚨祥」,以求更增一層祥瑞。清光緒初年,孟洛川憑藉家族實力,委派孟覲侯在前門外鮮魚口內抄手胡同租房設莊,批發大捻布。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以後,洋布大量湧入中國,孟覲侯向孟洛川建議開設布店。孟洛川出資八萬兩銀,在大柵欄買到舖面房,並請清末秀才李林庠書寫了牌匾,正式開辦瑞蚨祥布店。
  
瑞蚨祥開業後貨真價實,服務熱情,童叟無欺,而且高、中、低檔商品齊全,所以生意興隆,聲名大噪,近七年時光就已擁有了40萬兩白銀的資金,居「八大祥」之首。從此,北京城流傳的歌謠「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中的第三句就乾脆被改成了「身穿瑞蚨祥」。
  
1900年,瑞蚨祥毀於八國聯軍的洗劫,不久重建開業。恢復以後的瑞蚨祥仍然以貨品純正、花色新穎著稱。同時,為了保持瑞蚨祥在大柵欄經營麵料的領先地位,民國初年,孟洛川在大柵欄西口內又開設了瑞蚨祥西鴻記綢布店和鴻記皮貨店;不久,在大柵欄東口和西口,分別開設了東鴻記茶店和西鴻記茶店。後來又在天津、煙台、青島開設分號。瑞蚨祥逐漸發展成為遍及大半個中國的連鎖商號。
  
瑞蚨祥創業初期物美價廉的平紋布深受顧客喜愛,歷經幾十年仍然暢銷。這種布選用上好的白坯布染制而成,漂染工藝相當嚴格。剛出染坊的布匹嚴禁上市,必須包捆好在布窖裡存放半年以上,待染料慢慢浸透每根紗線方可出售。這種工藝叫「悶色」。雖然這種做法影響資金週轉,但經過悶色的布縮水率小,布面平整,色澤均勻鮮艷,不易褪色,所以瑞蚨祥一直堅持得一絲不苟。
  
瑞蚨祥經營全國各地絲綢精品和各民族呢絨俏貨,面向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的各個階層。為了保證質量,瑞蚨祥的綢緞呢絨都在蘇州定織,並在每匹綢緞的機頭處織上「瑞蚨祥」的字樣。產品出廠時由瑞蚨祥的技術人員仔細查驗。
  
瑞蚨祥的皮貨以質地優良、品種齊全而聞名。1930年前,瑞蚨祥一直堅持派出得力人員赴河北張家口、順德和山西交城採購,中國北方各省乃至亞洲的皮貨精品如海龍、水獺、猞猁、紫貂、灘羊皮等都有進貨。皮貨經鏢局用鏢車一直押送到北京,氣派不凡。1930年以前,四五千元的一件貂褂、千餘元一件的海龍領子,最好的金絲猴、玄狐、白狐等稀有皮貨,在北京、天津常常是唯瑞蚨祥獨有,至今其優良的布匹、綢緞仍為海內外遊客所稱道。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耳朵眼炸糕是聞名海內外的天津地方風味小吃,它選料精良,製作精細,風味獨特,與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並稱天津食品三絕。
  • 奎元館麵店(簡稱奎元館)為杭州著名的百年老店,亦是中國最大的麵館。奎元館創業於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原在杭州中山中路三元坊,現在中山中路官巷口。創辦人系安徽籍人士,姓名無可考證。該店雖幾易其主,但其經營麵條的業務始終未變,且以歷史長、規模大、特色鮮明而飲譽國內外。
      
  • 張小泉,安徽黟縣人,從小隨父學制剪刀手藝。其父張思家有一手精製剪刀的好手藝,後與子在黟縣開設張大隆剪刀舖,自產自銷「張大隆」剪刀,因剪刀鋼火好,耐久用,深得好評。明末清初,戰爭頻繁,張小泉迫於生計,於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帶子張近高來杭,在當時繁華的吳山山腳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鍛打剪刀,招牌仍為「張大隆」,成為杭州張小泉剪刀店的祖店。
  • 「一樓風月當酣飲,十里湖山豁醉眸。「這副楹聯說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館--樓外樓。她坐落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面對淡妝濃抹的佳山麗水,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輝。這座已有150多年悠久歷史的名菜館素以「佳餚與美景共餐」而馳名海內外。
  •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是河北省大城縣西王祥村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幼年喪父,1924年因旱荒兄弟二人隨母乞討來到天津。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