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桂發祥」麻花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是河北省大城縣西王祥村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幼年喪父,1924年因旱荒兄弟二人隨母乞討來到天津。
  
1928年,兄弟二人投身在李富貴麻花舖當小夥計,每天炸完麻花,沿街叫賣。1933年,又到劉老八麻花舖學徒,由於聰明能幹,手腳勤快,很快就掌握了炸麻花的全部技藝。之後,范氏兄弟與人合夥在河東杜莊子炸麻花,不久,因地點偏僻又回到東樓在忠厚裡開店維持生計。
  
1937年,他們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舖座落於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當時,麻花製作技藝墨守成規,千篇一律,以兩三棵白條擰成叫「繩子頭」,用兩根白條一棵麻條擰成稱「花裡虎」,皆用麻條擰成的名為「麻軸」。
  
在競爭中,范貴林精於思考,反覆探索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加一棵含桂花、閩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條,炸出麻花香甜味美,堪稱獨特。而且經過多次試驗改進,終於總結出酵面兌鹼,隨季節、氣候變化而增減的配比方法,使炸出的麻花一年四季質量保持穩定。後又根據顧客需求炸製出一兩、二兩、半斤、一斤、二斤重量不同、大小各異的多種規格的麻花。這種夾餡什錦麻花風味獨特,口感油潤,酥脆香甜,造型美觀,久放不綿,因而蜚聲津門,倍受群眾青睞。范貴林亦隨之揚名,被眾人順口取得「麻花大王」美稱。
  
桂發祥麻花的選料和製作方法很特殊。他們先用熱油和面,撒上桂花、閩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紅絲等,製成酥餡面,搓成酥餡條;用糖汁和面後,搓成白條;把一部份白條蘸上芝麻,便成麻條。再把酥餡條、白條、麻條合股擰,對折再擰。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裡在微火上炸透,成金黃色出鍋,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和瓜條等小料,這才成為「十八街」什錦夾餡麻花。這種麻花不僅酥脆香甜,而且能存放幾個月也不綿軟。
  
「十八街」桂發祥麻花以其色澤金黃,風味醇厚,具香、酥、脆、甜的誘人特點而名揚中外。@(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在中國的醫藥寶典中,「陳李濟」佔有特殊的一頁。據考究,在全國的製藥行業中,「陳李濟」是最早建立的企業之一。
  • 耳朵眼炸糕是聞名海內外的天津地方風味小吃,它選料精良,製作精細,風味獨特,與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並稱天津食品三絕。
  • 奎元館麵店(簡稱奎元館)為杭州著名的百年老店,亦是中國最大的麵館。奎元館創業於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原在杭州中山中路三元坊,現在中山中路官巷口。創辦人系安徽籍人士,姓名無可考證。該店雖幾易其主,但其經營麵條的業務始終未變,且以歷史長、規模大、特色鮮明而飲譽國內外。
      
  • 張小泉,安徽黟縣人,從小隨父學制剪刀手藝。其父張思家有一手精製剪刀的好手藝,後與子在黟縣開設張大隆剪刀舖,自產自銷「張大隆」剪刀,因剪刀鋼火好,耐久用,深得好評。明末清初,戰爭頻繁,張小泉迫於生計,於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帶子張近高來杭,在當時繁華的吳山山腳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鍛打剪刀,招牌仍為「張大隆」,成為杭州張小泉剪刀店的祖店。
  • 「一樓風月當酣飲,十里湖山豁醉眸。「這副楹聯說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館--樓外樓。她坐落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面對淡妝濃抹的佳山麗水,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輝。這座已有150多年悠久歷史的名菜館素以「佳餚與美景共餐」而馳名海內外。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