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球比分 - App Store

中華古陶瓷——罐類(二)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鳥食罐

盛放鳥食的小罐。江蘇鎮江東漢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傳世品中偶有唐宋時期遺物。從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的種類最豐富,有缽式、瓜式、橫向竹節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鳥食罐的一側均有固定用的環狀系。此後各代所燒制的鳥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穀倉罐

又稱穀倉、喪葬罐、魂瓶,由東漢五聯罐發展而來,是專為陪葬燒制的冥器,流行於三國吳、兩晉時期,有陶、瓷製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東吳鳳凰二年(273年)紅陶堆塑人物飛鳥穀倉罐,主體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舖首銜環等紋飾貼塑於罐腹四周,口部有雙闕、人物、鳥雀等,頂部有倒置直牆洗式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瓷穀倉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僅有雙闕、樓閣、人物、鳥獸等貼塑,罐的肩部還有伏龜馱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紀年。

1978年浙江慈溪鳴鶴瓦窯頭出土的西晉堆塑穀倉罐,造型雖然與上述二例相似,但罐上部的堆塑著重表現了豪門貴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樓閣建築,在莊園門前有歌舞伎樂俑,以及飛鳥、牲畜等。
  
塔式罐

帶有佛教特徵的一種罐式,多由罐和罐座兩部份組合而成,流行於唐代。出土於陝西銅川黃堡鎮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頸,溜肩,圓腹,腹下部漸收,貼有模印葉紋。鏤空多邊形底座飾有佛像、花卉等。罐蓋為七級空塔形,頂端塑有屈腿直身、撫頭按膝、舒目遠眺的小猴。

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為常見。江西九江市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紋塔式罐可謂唐代塔式罐的延續:修長的腹部繪青花紋飾,取代了繁瑣的貼花,肩部堆塑兩對獅、像首,蓋作六稜七級重沿塔式。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配有蓋的罐。新石器時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專用蓋,如甘肅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齊家文化蓋罐,蓋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蘇南京趙士崗出土的紅陶人物飛鳥罐,蓋似倒置直牆洗。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