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漢代彩陶藝術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在中國歷史上,彩陶製造業曾出現過三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為以彩陶工藝為代表的母系氏族社會的仰韶文化;戰國以後出現第二個高峰期;漢代則為彩陶藝術發展的第三個高潮。1980年6月在洛陽市北郊一座西漢磚石墓中發掘出土的「四神彩繪陶壺」,其藝術價值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該壺形制為直領、束頸、圓腹、假圈足,腹上部兩側對稱舖著,蓋作復盤形。器表粉繪後,用墨線分作7組紋帶,以朱色繪三角紋、弧形三角紋和齒狀紋三種紋飾。壺腹中上部的主題裝飾紋帶內墨繪「四神」:一面為頭向一致的朱雀和青龍,一面作相對的白虎和朱雀,輔以雲氣紋。這種白虎、朱雀相對的畫面,僅此一例。該器物為國家一級文物。從其形制來分析,時代應為西漢晚期。
  
現代的彩繪藝術,發展也存在著一個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過程。漢武帝以前,屬於漢代彩陶藝術的初期階段,紋飾粗獷單調,構圖疏略無一定模式,色彩也只有一二種。武帝至新莽時期,為漢代彩陶藝術的發展繁榮期,尤其是昭帝以後極為鼎盛。這一時期的彩陶均為文物中的精品,以壺居多,色彩運用礦物顏料紅、赭、褐、綠、黃青、藍、橙等色。紋也豐富繁多,線條流暢婉轉,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

到了東漢,彩陶紋樣、色樣又由富麗趨向簡約,出現粉繪、朱繪,並隨著釉陶的大量出現,很快衰退消亡了,這便是漢代彩繪陶藝興衰的大致過程。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青花瓷器,是應用鈷料作為著色顏料,在瓷胎上進行彩繪裝飾,再施以透明釉,在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
  •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