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竞彩官网-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中華古建築之木雕(一)

font print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古建築木雕,分為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兩種。大木雕刻主要指大木構件梁、枋、斗拱上的裝飾構件的雕刻,如麻葉梁頭、麻葉栱頭、三幅雲頭、雀替、花板、雲墩等。小木雕刻(又稱細木雕)則指裝修(包括傢俱)的花飾雕刻。
  
一、雕刻制度
  
中國建築中的木雕工藝發展由來已久,《周禮.考工記》中已有關於雕刻的內容。宋《營造法式》中,對當時的雕刻制度及工藝情況有較詳細的記載,將「雕作」按雕刻形式分為四條,即混作,雕插寫生華、起突卷葉華、剔地窪葉華。按雕刻技術分析,可分為混雕、線雕、隱雕、剔雕、透雕五種基本形式。混雕即圓雕。線雕是「就地隨刃雕壓出花紋者」,即線刻,隱雕在《營造法式》中歸人剔地技法。透雕是將花紋圖案以外的部份全部去掉,鏤空雕作。
  
明、清時期木雕工藝有進一步發展,在宮殿、寺廟、宅邸、會館及園林、店面建築中,廣泛施用雕刻裝飾,留下很多實物。其中,屬於外簷的雀替、花板、花牙、雲頭之類的雕刻,基本屬於粗雕,內簷裝修在用料質地及工藝技術上要求更高,工藝更細。
  
明、清雕刻,較之宋元時期更趨立體化,所採取的雕刻形式主要有「采地雕」、「透雕」,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造出貼雕和嵌雕,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木雕工藝,使這種傳統工藝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采地雕,即宋元時期的「剔地起突」雕法,又稱落地雕刻,這種采地雕所呈現的花樣不是平雕刻,而是高低迭落、層次分明,枝葉伸展得宜,有很強的立體感。優秀的采地雕刻作品,在一塊板上可雕出亭台樓閣、人物樹木等多種層次。
  
貼雕是對采地雕的工藝改革,即,把所要雕做的花紋用薄板餿製出來,將餿好的圖案按層次要求作進一步的雕制加工,然後,用膠(加木銷)貼在平板上,形成采地雕刻的效果。這種雕法,比采地雕省工、省力,花紋四周底面絕對平整。由於這種雕法可以使用不同種木材,因此可將花紋與底面分色,如用紫紅色圖案花紋,淺黃色底板。貼在一起可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
  
嵌雕是采地雕的另一種改良形式,即在突起的畫面上,另外鑲嵌更加突起的雕飾,如在雲龍圖案的雕刻中,另外雕刻龍頭、鳳頭、鳳翅鑲嵌在上面,更加突出雲龍雲風似隱似現的立體感。以上下三種雕法常用於裙板、絛環、雀替等處的雕刻。
  
透雕是明、清常見的雕法之一,這種雕法有玲瓏剔透之感,易於表現雕飾構件兩面的整體形象,因此常用於分隔空間,兩面觀看的花罩、牙子、團花、卡子花等構件的雕刻。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工匠和藝術家,用簡單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偉的雕像,足以體現出他們偉大的天才和氣魄,顯示了古人高超的雕刻藝術,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
  • 南投縣鹿谷鄉瑞田村在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接連受重創,地方決定興建「瑞龍宮」三山國王廟庇護民眾,特殊的是,坐鎮的七尊神只都是以桃芝颱風時沖來的一株百年樟樹漂流木雕刻而成,對地方具有特別的意義。位於清水溝溪魚蝦生態保育館後方的瑞龍宮,今天舉行動土典禮,由南投縣長林宗男與鹿谷鄉長陳錫梧、南投縣議員康誌合、林民政等共同焚香祈福動土,地方民眾也幾乎是全體總動員,以辦喜事的心情參與地方信仰中心的重建。
  • 本屆雅典奧運,將由十三公斤的純金、一噸白銀與一噸黃銅,來製造的三千枚雅典奧運獎牌。本屆雅典奧運的獎牌,正面是背上長有雙翼的勝利女神,這是參考西元前四百廿一年,希臘雕塑家所雕刻的勝利女神石像。
  • 鑑於財物失竊案頻繁不斷,昆士蘭省警察部長茱娣.史賓斯(Judy Spence MP)呼籲民眾在所有的財物上刻上記號,以減低失竊機率,並方便警方將失物歸還原主。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