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日訊】上兌(澤)下兌(澤)其名「兌為澤」。「兌」者﹐悅也﹐現也。從卦象上可以看出﹐一陰進於二陽之上﹐喜悅之見於外也(有陰柔者﹐被剛強者抬舉起來之象。凡事陰柔者﹐被剛強者抬舉在上﹐未有能不高興的)﹐故為悅﹐為現(喜悅之情現露在臉上)古字「說」和「悅」通用﹐兌為無言的「說」﹐為無心的「悅」﹐故「說」去言為「兌」﹐「悅」去心亦為「兌」﹐不在乎「言」﹐不在乎「心」﹐其「兌」才能真實。非正之說﹐非正之悅﹐就不能稱之為「兌」﹐悅人不能用言語﹐不能用心機﹐所以「兌」以無心﹐無言為正﹐悅而不正非悅也﹐非道之說非說也。
「兌」的卦象為「口」﹐「兌」的卦德為「悅」﹐有了卦象然後才能從卦象產生卦德。「口」的用處除了飲食之外﹐就是講話﹐但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那是因為我們濫用口的緣故﹐所以老天爺只給我們一張「口」﹐那是要我們少說(不要多言)﹐少食(節制飲食)﹐二個耳朵﹐那是要我們多聽。二只眼睛﹐那是要我們多看。「兌」為澤﹐二口相疊。一張口已經可以使小者迷失了自己﹐大者家破國亡﹐況且是二口重疊﹐口上有口。「兌」卦的重點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如何去「施悅」﹐又要如何去「求悅」﹐「施悅」和「求悅」﹐二者如不以中正之心去為之﹐則就會淪為邪惡了﹐悅人要用行動來表示而不是用口。
在這世界上﹐不論是好人或是壞人﹐他們也一定都有他們自己的人格和自尊﹐除非是為了某種目的﹐或是想從對方得到些什麼﹐不然在這世上是沒有一個人會因為無緣無故的去刻意的奉承別人﹐或是願意在別人面前脅肩笑諂﹐而去承受世人的譏笑和辱罵的。因此當我們在被人曲意奉承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被對方的甜言蜜語沖昏了頭﹔自己最好是能夠先冷靜的想一想﹐對方為甚麼要來奉承我而不是別人﹖只要是人﹐對別人奉承自己的甜言蜜語都會欣然的接受而難以去拒絕的。奉承的話聽多了﹐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會慢慢的感覺到﹐自己「好像」真的變成和別人奉承的一樣英明﹐一樣偉大﹐一樣能幹﹐因此心中對自己刻意奉承的人﹐有了一種「知遇」的感激﹐從而對此類阿諛的人﹐言聽計從。
卦曰:「兌﹑亨﹑利貞」。書曰﹕悅則亨矣﹐但陰陽相悅﹐易流于不正﹐故戒以守正。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大﹐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志其勞﹐說以犯難﹐民志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兌說也」﹐一說﹐兌是無言之說(悅人以心﹐不以言也)。另一說﹐一陰居二陽之上﹐陰悅於陽﹐而為陽所悅。「剛中而柔外」者﹐剛中是指九二爻和九五爻﹐二個陽爻。柔外是指六三爻和上六爻二個陰爻(以全卦論﹐下卦為內﹐上卦為外。以下卦論﹐則初爻為內﹐六三爻為外)。「說以利貞」者﹐卦德是外柔易悅﹐然內實剛正﹐故有悅而必利於正之象。「順乎天﹐而應乎人」者﹐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柔外為順﹐剛中為信﹐故能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志其死」者﹐「先」者﹐在上者率先為之﹐整句是在說﹐在上的人如能悅勞苦於百姓之先﹐則百姓就必會任勞任怨且忘其苦。
當然啦﹔在上的人如能悅赴危難於百姓之先﹐則百姓亦必會能捨身而忘死。書曰﹕「當人在適意之時而悅和在處安平之時而悅﹔皆未足為難﹐惟在勞苦患難之時而悅﹐才是真正的悅。「說之大﹐民勸亦哉」者﹐「勸」者乃「自勸」也﹐悅道之大﹐在於使民自勸(勸民和民自勸﹐二者之間的影響和效果相差極大)。初九爻曰﹕「和兌吉」。象曰﹕「和兌之吉﹐行未疑也」。初九爻以陽爻而處悅體之最下﹐無應無比(初九和九四同性不相應﹐和九二又不相比)﹐處悅之時「無應」﹐則便無陰私的係累﹐故能事事中節。處悅之時如「無比」﹐則無所疑矣﹐故曰行未疑也。九二爻曰﹕「孚兌﹑吉﹑悔亡」。象曰﹕「孚兌之吉﹐信志也」。九二爻在兌時﹐承比皆陰(承六三﹑比六三)﹐看似有悔﹐但九二爻有剛中之德(陽處第二位)﹐誠心內克﹐雖承比皆小人﹐卻能自守不失其正﹐人能如此則吉而悔亡矣。六三爻曰﹕「來兌﹑凶」。象曰﹕「來兌之凶﹐位不當也」。「來」者﹐自外至內。「來兌」者﹐前來向初九﹑九二﹑二個陽爻施悅。六三兌人不以道﹐口卑以求人﹐不知有廉恥者也﹐故凶。九四爻曰﹕「商兌未寧﹐介疾有喜」。象曰﹕「九四之喜﹐有慶也」。「商」者﹐商度也(不果之象)。「寧」者﹐安寧也。「介」者﹐兩間謂之介﹐九四比於九五者﹐公也﹑理也﹑不敢捨公從私。比於六三者﹐私也﹑情也﹐故九四爻有不能割情而就理之象(擬議而未定所從)。所以爻辭有商兌未寧之象。然九四質本剛陽﹐如能介然守正疾惡(柔邪)﹐而相悅乎同體(九五)﹐則喜而有慶也。九五爻曰﹕「孚于剝﹐有厲」。象曰﹕「孚于剝﹐位正當也」。「剝」者﹐喻為小人也﹐因小人(陰)能剝君子(陽)。九五陽剛中正又居尊位。
人常常會持一己之聰明﹐總以為微之不足戒而去密比小人(上六)﹐如不常持未寧﹐有厲之心﹐久而久之﹐小人悅己之圖﹐將會有如水之滲地。「孚」者﹐相信也﹐所以自己如想以己之中正人格去 相信小人。想去感化小人﹐則必須常有警戒之心以防之。上六爻曰﹕「引兌」。象曰﹕「上六引兌﹔未光也」﹐上六爻處之極﹐卦例﹐卦至極必變﹐但兌卦則悅極則必更悅。「引」者﹐誘心使出也﹐領也﹐指引也﹐上六爻在兌之極正在悅而不知己的情況下﹐採用各種手段﹐去引誘下面的九五和九四﹐但上六的引誘會不會成功﹐就完全在於對方﹐但是從九四的「商兌未寧﹐介疾有喜」。及九五的「孚于剝﹐有厲」﹐二句爻辭來看﹐九四和九五皆有剛德﹐必不能從上六之引。「兌」為口﹐口的二大作用就是飲食和講話。
關於講話﹐在繫辭下傳最末一章(十二章)﹐有三十七個字﹐道出了由言閱人﹐言由心生的大道理﹐這三十七個字是﹕「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書曰﹕最難見者﹐人之情(因人之情﹐真偽難辨)﹐然人心之動﹐因言以宣(言由心生)(1)「將叛者﹐其辭慚」﹐想背叛你的人﹐當他們在對你說話的時候﹐不但臉上有慚愧的表情﹐從語氣之中你也一定可以聽出抱歉的口氣。(2)「心中疑者﹐其辭枝」﹐「枝」者﹐二岐不一﹐莫知適從。心中有疑惑的人﹐他們發言一定是枝枝梧梧﹐雜亂分岐﹐不談正題。(3)「吉人之辭寡」﹐有修養﹐有學識的人﹐因其心中有主見﹐言必不亂發﹐發言一定是簡單而不繁冗。(4)「躁人之辭多」躁競之人﹐認理不真切﹐言而無主題﹐發言輕率毫無頭緒﹐顛顛倒倒﹐重而複之﹐故言多。(5)「誣善之人﹐其辭游」﹐「游」者﹐滑溜不定也。「誣善」者﹐謗善為惡﹔言語不實﹐有如物在水上﹐浮游不定。(6)「失其守者﹐其辭屈」﹐人曰﹕「理不直﹐氣不壯」﹐凡是失其操守的人﹐其情必委糜不振﹐言辭亦必屈而無力。繫辭傳的作者﹐把這幾句話放在繫辭傳結尾的地方﹐其目的不外是在告訴我們﹐所有的爻辭﹐象辭全皆會因「時」﹑「位」﹑「事」﹑不同而起變化﹐就象人因不同的情意而產生不同語言是同樣的道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