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繪畫賞析 — 波許 《死神與守財奴》

周怡秀
font print 人氣: 6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1日訊】波許(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或譯波希)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尼德蘭(今荷蘭)畫家,他雖然不像意大利藝術家那樣注重精準的人體結構和美感,但是他的作品幾乎每一幅都充滿著想像趣味,並且蘊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1490年的作品《死神和守財奴》就是一幅道德勸世的寓言畫。

畫中敘述一個終生追求財富財的人,到了臨死前仍放不下他的財寶,因而苟延殘喘、不甘心死去。垂死的財主一生為錢財奮戰不休,而今他卸下了盔甲和武器(在畫面的低處),只能裸著身子病懨懨地坐在床上。波許似乎藉此告訴世人《來時一身光,走時還是一身光》,物質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

由於其財富是爭奪而來,財主小心翼翼地將財寶囤積在自己床腳邊的櫃子裏。這個守財奴在畫中出現2次,除了病床上的瘦弱老人之外,另一次在床腳以過去健康的狀態出現﹕他穿著樸素的衣服(由於吝惜金錢),正滿足地將幾枚錢幣放到錢罐子裏。

由於生平的貪婪,守財奴在垂死之際招引來了許多魔鬼和業障潛伏在病床的四周;死神也狡猾地探頭進來,並邁入了一隻腳。守財奴大吃一驚,他還沒有準備死去呀!這是生命的最後一場搏鬥,卻沒有了盔甲的防護。床邊的一個小鬼提供他一袋金子,但卻再也買不回生命和健康。床的上方,扒著另一個妖怪充滿興趣地期待著結果。

然而故事的結局尚未定論。因為守財奴的身後有一個善良的守護天使,仰望著左上方的耶穌像,而耶穌也似乎在召喚財主的神性,希望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能認清人世間財富的空虛,放下執著,回歸到神的世界。

在波許的作品中也經常透露這樣的訊息﹕無論人幹了什麼蠢事,犯了什麼過錯,慈悲的神都沒有放棄,還在等待著他們自己最後的覺醒。
@ (大紀元首發)(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阿根廷足球國腳馬拉度納因心臟病猝發入院十二天,昨天才出院,今天就出現在電視上向支持球迷致謝;據稱其心臟病可能是因服用過量古柯鹼引起。他告訴訪問員吉門尼斯說:「感謝他們為我祈禱,我與死神搏鬥,需要他們的禱告與關心。」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