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1日訊】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更多的時候還是停留在通過個體的親身體驗、或是書籍、電影等途經了解到的。其實,即便是我們自己對自己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但通過外人的眼,也可以反映每個時代的中國的種種歷史變遷。
*豐饒之國
馬可· 波羅告訴他的同胞關於中國是這樣的:雄偉的宮殿、豪華的慶典、豐饒的物產、珍奇的器物以及儒雅而溫良的國民。儘管他的《遊記》對這個他稱之為「世界之冠」的國家充滿夸夸其談、故弄玄虛的溢美之詞,但卻第一次向西方定格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沉睡巨龍
這是個讓中國人感到振奮,而且沾沾自喜了許多年的的說法,源自拿破侖那句可能是子虛烏有的名言,這個傳言與歐洲啟蒙時代一眾碩儒大哲對中國的「褒多於貶」的好感相呼應,體現了上升期的歐洲對中國那種既仰慕又貪婪覬覦的曖昧態度。
*劣等民族
西方對中國想像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緣於鴉片戰爭。那時這個東方帝國不堪一擊,而更多親臨者的所見所聞打破了以往的神秘想像。容貌醜陋、長辮小腳、不守時刻、不懂禮貌、不講公德、愛賭好嫖、溺嬰殺生、見死不救……這幾乎是所有傳教士、官員甚至作家們描繪的中國標準相。
*和諧之邦
作為第一個有意識對西方進行中國營銷的文化人,林語堂以其「對中國人講外國,對外國人講中國」的營銷策略,以《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等為飽受工業化之苦的西方人「度身定制」的著作,成功地向世界輸出了幽雅恬淡、容忍知足和詩意和諧中國生活理念。
*紅色中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愛德加·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白修德(《中國的雷聲》)、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以及路易· 艾黎、韓丁在他們各自的著作中講述的紅色中國故事,堪稱紅色延安借助國際人士進行革命營銷的極成功案例。
*狂暴激情
「文革」的爆發給了西方傳媒一次對紅色中國「再妖魔化」的機會,「破四舊」、「噴氣式」、「紅海洋」以及「打砸搶」等等詞匯充斥西方媒體,構成了一幅關於中國的混亂狂暴景觀。而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更是把中國形象定格在「荒謬」、「無序」、「自閉」的基調上。
*田園詩畫
與上一幅狂亂景觀相對應的是一種「田園詩畫」般的中國圖像。1970年代初中美關係的解凍,再次激發了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詩意想像,進入與世隔絕20多年的中國的外國記者們,開始撰寫一些關於中國的田園詩般的文字,那些與西方國家「像照片和底片一樣截然相反的圖像——沒有失業、沒有通貨膨脹、沒有所得稅、沒有吸毒、沒有賭博、沒有色情」等等。
*苦海餘生
《紐約時報》北京分社主任包福德那本專門暴露中國社會的陰暗面《中國——苦海餘生》,在1982—1983年連續兩年成為美國的暢銷書,這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撥亂反正的中國表現出有限度的直面現實的勇氣,已令西方人深感驚訝,但更讓他們震驚的是其改革開放的決心和速度。
*龍的世紀
在鄧小平視察南方後兩年,趨勢家奈斯比特在其新著《全球反論——小而強的時代》一書中,稱中國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並認為,由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個經濟體構成的「大中華經濟圈」將要締造一個「龍的世紀」。
*新新中國
19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他們漫不經心的詭異姿態、狂熱的消費衝動以及和任何傳統斷絕了關係的叛逆感,讓西方人看到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中國。轉戰於網絡和街頭,迷戀任何新奇和超酷的東西,自由率性地設計的活……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