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w育彩票足球官网-中w育彩票足球开户-中w育彩票足球注册

戲曲漫談:早期粵劇的行當與喉腔

font print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古老粵劇極重等級觀念,衣食住行的好壞優劣均嚴格按行當高下區分。舊時有規模的戲班演員眾多,每人就只負責專屬他自己的行當,一般不會「撈過界」,「搶人飯碗」。

  武生注重唱、念、做而不重武打,小武才是以武功為主,他不用掛須,不太講究唱功,用嗓以高亢嘹亮為主,常用假嗓,這種唱腔稱為「左撇」,相反的則稱為 「肉喉」或平喉,老生(又稱「末腳」、「公腳」)唱的即為肉喉,只是嗓音較為蒼涼沉實,不求活躍婉轉。武生喉則是這兩種喉的混合,或根據劇情的發展來唱 「左撇」或「肉喉」,故傳統上也稱這種唱法為「肉帶左」。

  傳統粵劇上的大花臉、二花臉是唱「大喉」,只是二花臉的沒那麼粗亢,且念白常趨快以顯咄咄逼人氣勢。而旦角則分好幾種,花旦與正旦均用假嗓,只是花旦要求清嬌婉轉,正旦多演的是中年婦人,唱腔上務求莊重。扮演老婦的「夫旦」用的則是自然的嗓音,只是在唱梆黃時的上、下句尾音常提高三、四度,與生角的唱法相似,故俗稱「子母喉」。此外還有唱丑角的「雜喉」,不分男女都用自然嗓音,但唱少說多。其它行當還有正生、須生等,此外還有第二花旦、第三小武等,不再贅述。

  還需一提的就是「文武生」的出現,粵劇一向重唱輕打,故同是老倌,小武的戲份常要讓與小生。後來到了三十年代,新編劇目越來越多,內容變化也很大,需要的主角不再是一個「扇子小生」所能勝任,於是「文武生」這個新的行當隨之應運而生,唱腔上同樣是平喉,而有時情節需要,必須像大喉一樣把整個調門提高三至五度,取其高亢嘹亮效果。於是「六大台柱」也應運而生,他們是正印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第二花旦、小武、丑生,編劇寫劇本通常也是圍繞這六大台柱來寫。

  後來粵劇的唱腔發展很快,不再是一個行當一種喉腔,到了現在已壓縮為平喉、子喉、大喉三種,幾年前尋找振興粵劇的辦法,曾有學者提出恢復「六大台柱」制,希望以多種行當來打破目前粵劇粵曲絕大部份以生旦男女愛情為主線的格局,效果如何,當拭目以待。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 《漢宮秋》  

    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雜劇劇本。元馬致遠作。寫西漢元帝受匈奴脅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一反傳統描寫昭君的作品,以元帝和昭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著重譴責了怯懦自私的文臣武將。曲詞文采斐然。曾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

  • 這次的表演集合了東西方藝術於一堂,而且特別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晚會中,由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綜藝團表演的雜技表演,特別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他們是由復興劇校綜藝科畢業學生、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學員及李棠華特技團部分團員所組成。表演的項目有,柔骨雙鳳、旋轉乾坤及金玉滿堂。由於團員們個個身手矯健、技藝超群,一位八十四歲的老奶奶說,本來以為會在晚會表演中睡著,沒想到隨著他們的精湛演出,精神愈來愈好,整場晚會都沒有闔過眼。
  • 王又宸(1882~1938),名國梁,原籍徐州。清末曾任官吏,酷愛京劇,譚鑫培每次登台,他都去觀摩學習,當時有「譚迷」之稱。 戲曲
  •    木偶藝術是有演員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木偶劇源於漢代。唐、宋時已很發達。距今已一千多年歷史。根據木偶的形體和操縱技術不同,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四類,各有藝術特色。過去多用傀儡戲之名。現代木偶,多用戲曲調演唱,有的採用對話或歌舞。其中福建的龍溪布袋木偶,泉州提線木偶,廣東的海南杖頭傀儡戲,以及湖南、陝西、北京等地的木偶劇,劇目豐富,表演靈活,操作自如,音樂優美,久負盛名。
  • 戲曲臉譜的分類,通常採用譜式與譜色兩種分類方法。
  • 中國有三百多種地方戲曲,不同劇種使用不同方言呈現出各地藝術風貌。但越來越多上海孩子說不好上海話,使得以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曲和曲藝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   甩髮功

      是戲曲表演特技之一,劇中人物在頭頂扎束一綹頭髮,演員通過舞動髮束來表現人物的激動心情。甩髮功包括甩、揚、帶、閃、盤、旋、沖等多種甩法,在刻畫人物性格和表達人物感情上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