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粵劇極重等級觀念,衣食住行的好壞優劣均嚴格按行當高下區分。舊時有規模的戲班演員眾多,每人就只負責專屬他自己的行當,一般不會「撈過界」,「搶人飯碗」。
武生注重唱、念、做而不重武打,小武才是以武功為主,他不用掛須,不太講究唱功,用嗓以高亢嘹亮為主,常用假嗓,這種唱腔稱為「左撇」,相反的則稱為 「肉喉」或平喉,老生(又稱「末腳」、「公腳」)唱的即為肉喉,只是嗓音較為蒼涼沉實,不求活躍婉轉。武生喉則是這兩種喉的混合,或根據劇情的發展來唱 「左撇」或「肉喉」,故傳統上也稱這種唱法為「肉帶左」。
傳統粵劇上的大花臉、二花臉是唱「大喉」,只是二花臉的沒那麼粗亢,且念白常趨快以顯咄咄逼人氣勢。而旦角則分好幾種,花旦與正旦均用假嗓,只是花旦要求清嬌婉轉,正旦多演的是中年婦人,唱腔上務求莊重。扮演老婦的「夫旦」用的則是自然的嗓音,只是在唱梆黃時的上、下句尾音常提高三、四度,與生角的唱法相似,故俗稱「子母喉」。此外還有唱丑角的「雜喉」,不分男女都用自然嗓音,但唱少說多。其它行當還有正生、須生等,此外還有第二花旦、第三小武等,不再贅述。
還需一提的就是「文武生」的出現,粵劇一向重唱輕打,故同是老倌,小武的戲份常要讓與小生。後來到了三十年代,新編劇目越來越多,內容變化也很大,需要的主角不再是一個「扇子小生」所能勝任,於是「文武生」這個新的行當隨之應運而生,唱腔上同樣是平喉,而有時情節需要,必須像大喉一樣把整個調門提高三至五度,取其高亢嘹亮效果。於是「六大台柱」也應運而生,他們是正印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第二花旦、小武、丑生,編劇寫劇本通常也是圍繞這六大台柱來寫。
後來粵劇的唱腔發展很快,不再是一個行當一種喉腔,到了現在已壓縮為平喉、子喉、大喉三種,幾年前尋找振興粵劇的辦法,曾有學者提出恢復「六大台柱」制,希望以多種行當來打破目前粵劇粵曲絕大部份以生旦男女愛情為主線的格局,效果如何,當拭目以待。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