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耳朵眼」炸糕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耳朵眼炸糕是聞名海內外的天津地方風味小吃,它選料精良,製作精細,風味獨特,與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並稱天津食品三絕。
  
耳朵眼炸糕創立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創始人劉萬春用水和上等的黃米面煮好的豆餡,推車走街串巷的賣,一點點賣出了名氣,大家都管他叫炸糕劉。不久,炸糕的銷量越來越大,劉萬春就在紅橋區北門外大街的一個叫耳朵眼的小胡同口上,開了一家字號為「增盛成」的炸糕舖。
  
有了店舖以後,劉萬春製作炸糕的質量更加精良了,而且他賣的炸糕是現炸現賣,整日顧客盈門,但是老百姓對「增盛成」的字號沒記住,就記住炸糕舖在北門外大街的耳朵眼胡同,時間一長,因地而得名,就被叫成耳朵眼炸糕了。
  
耳朵眼炸糕之所以這麼受大眾歡迎,與它優質的選料和精良的製作工藝密不可分。
  
耳朵眼炸糕選用武清、霸縣一帶上等的新粘黃米,水磨後發酵、對鹼、揉勻,製成麵團;並選用天津優質紅小豆煮爛,使用銅絲羅搓沙,放入紅糖汁炒成豆沙餡;然後包入炸糕團並用生芝麻香油文火炸透撈出來,炸糕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裡糯粘,豆餡黑細香甜,形成與普通炸糕不同的外焦裡嫩的獨特風味,在津門獨樹一幟,
  
劉萬春的改進雖然加大了成本,但是他不辭辛苦,薄利多銷,以質取勝,以誠待客,同樣的價錢,耳朵眼的炸糕個又大味又好,很快佔據了市場,在天津、北京、河北等周邊一帶,名氣就越來越大。
  
耳朵眼炸糕皮薄均勻,絕不露餡。它不但選料好、加工精、製作細、口感妙,而且物美價廉。耳朵眼炸糕不僅好吃,還有天津的民俗心理象徵意義。每年過節,人們借「糕」字的諧音,取步步登高之意,爭相購買,因此生意蒸蒸日上,聲名遠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都一處燒麥館坐落在繁華的前門大街36號,始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
  • 全聚德烤鴨店創建於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現保留的老店門面建於光緒14年(公元1888年),是全聚德歷史的見證。
  • 杭州「雅扇」歷史悠久,自古以來聞名遐邇。王星記扇莊的創始人王星齋,祖籍紹興,世居杭州,制扇工藝為家傳。王星齋自幼學藝,20多歲時已成為制扇名匠,後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在杭州開設王星齋扇莊,夫妻自設作坊制扇,以選料優、製作精贏得顧客。王妻陳英鏟貼的泥金「滿斗」式花扇,風格獨特,曾被選為「貢扇」,受官紳文士喜愛,遂於光緒二十七年在北京楊梅竹斜街設座莊批發。
  • 蘋果西打電鍋豬腳。
  • 「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在中國的醫藥寶典中,「陳李濟」佔有特殊的一頁。據考究,在全國的製藥行業中,「陳李濟」是最早建立的企業之一。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