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老虎机app官网-老虎机app开户-老虎机app注册

戲曲漫談:早期京劇臉譜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1790年徽班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進京為乾隆祝壽演出,其後又有春台、四喜和春諸班相繼進京,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進京。這對當時北京戲曲活動的繁榮產生了極大影響。

徽班進京後,為適應當時北京觀眾的需要,及時吸收了曾在京都流行的京腔、秦腔、昆曲等劇種的長處,迅速發展起來,並雄踞北京劇壇。以「老三鼎甲」(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家的出現,標誌著以皮簧腔為主的京劇的誕生。
  
當時,不僅民間戲曲演出很繁盛,清宮內戲曲演出也很多。清宮內的「昇平署」(原稱南府)就是經常進行戲曲活動的機構。除了宮內太監演出外,民間戲班也經常被招進宮演出。如譚鑫培、楊小樓等許多名角都曾入宮演戲。清宮內優越的物質條件為京劇的表演、穿戴規制、臉譜化妝、舞台佈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幫助。

宮廷與民間的戲曲交流對話、相互影響,使京劇獲得空前發展。演出劇目非常豐富,人物類型很多,因而角色的行當劃分也更加精細、規範,人物裝扮也更加嚴謹有序,表演上也更加細緻精采。京劇臉譜也隨著京劇整體發展而發展,其臉譜以徽劇、漢劇臉譜為母體,繼承了昆、弋諸腔的譜法,並且受到梆子腔臉譜的影響。博采眾家之長,勾畫更加細膩,形式更趨完美,形成了自己臉譜的特色。
  
京劇是中國戲曲文化的集中表現,京劇臉譜是中國戲曲臉譜藝術的代表。早期京劇臉譜的風貌可以從現今所存的清宮戲畫中看到。

清.沈容圃作的《同.光十三絕》畫像描繪了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十三位京劇名家,他們是:郝蘭田(飾《行路》康氏)、張勝奎(飾《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飾《雁門關》蕭太后)、劉趕三(飾《探親》鄉下媽媽)、余紫雲(飾《彩樓》王寶釧)、程長庚(飾《群英會》魯肅)、徐小香(飾《群英會》周瑜)、時小福(飾《採桑》羅敖)、楊鳴玉(飾《思志誠》明天亮)、盧勝奎(飾《空城計》諸葛亮)、朱蓮芬(飾《琴挑》陳妙常)、譚鑫培(飾《惡虎村》黃天霸)、楊月樓(飾《探母》楊延輝)。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尚小雲字綺霞,因師從孫怡雲,故名小雲。他嗓音高亢勁挺,做工敏捷生動,節奏感強烈,文武兼備,昆亂不擋。劇目有《祭塔》、《御碑亭》、《福壽鏡》、《漢明妃》、《擂鼓戰金山》、《李三娘》、《比目魚》、《梅玉配》等。
  • 《歸宗圖》亦名《薛剛反唐》,事見《薛剛反唐演義》。 
  • 北路梆子源於蒲州梆子,約形成了明末清初年間,興盛於清同治至抗戰以前,最早流行佈於南起石嶺關,北至雁門關的代州一帶,後來遍及晉北各地及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等地。
  • 我們常聽京劇演員說某某唱正工調或六字調,也有說工半調,六半調的,由於過去以正工調為京劇舞台的標準調門,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說法。
  • 戲曲臉譜常常選擇物像作為人物的特殊標誌,那麼又是根據甚麼來選擇物像呢?粗略歸納,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 是戲曲表演特技之一,劇中人物在頭頂扎束一綹頭髮,演員通過舞動髮束來表現人物的激動心情。甩髮功包括甩、揚、帶、閃、盤、旋、沖等多種甩法,在刻畫人物性格和表達人物感情上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