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法 二十四節氣(三):春季

張慧珠 丹陽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春季

春,四季的第一季,習慣指立春到立夏的三個月時間(正月、二月、三月),氣溫逐步回升。《公羊傳﹒隱公元年》曰:“春者何,歲之始也。”北斗指向東方為春,故有時以春指代東方。唐人呼酒為春,用春酎指春酒,叫酒杯為春杯,稱飯桌為春台。《爾雅﹒釋天》曰:“春為青陽,春為發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氣也,故生。” 春色常常被用來代指人間最美好的時光和景色。

萬物生髮、春暖花開,生機昂然的春天,往往能夠給人以振奮,孟郊《登科後》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表達的是人生得意的喜悅。繁花似錦的變換與更迭,也會給人以燦爛,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又是另一樣沉著的空□。《天音》音樂網有一首《花開(二)》,聽聞得春天的花開便如一隻蓬勃的大鳥展翅飛翔,生命的喜悅是那麼的繁複無盡。

一年之計在於春,無論對誰,春天都是耕耘的季節,是種植的季節,是希望的季節。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曰:“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可是人的心情往往是複雜的。後唐李煜的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則恰似身處春寒中的豔陽下,風漫而冷,日麗而寒。雖然希望在生長,嚴冬在逝去,可是往往對邪惡的勢力這意味著滅頂之災,那麼它們是不甘心的,因此有春寒,有春旱,有春瘟。可是春天的腳步畢竟是無法被阻滯的,那嚴冬的片刻的回光返照也只能是轉瞬即逝的、不能實現的春夢。

春字到底來歷如何?根據《說文解字》春,推也。從□從屯,從日,□春時生也。今隸作春字,亦作□。屮:che4,象形字,草木剛長出來,也指草。□:cao3,象形字,草字的本字。屯:會意,從屮貫一,屮為草,一為土地,象草木初生的艱難。□、□:chun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草(木),草木春時生長;中間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腫部分,即剛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萬木生長;“屯”亦兼作聲符。小篆字形,隸變以後,除“日”之外,其它部分都看不出來了。

剝極必復、否極泰來,四季輪迴是陰陽之氣此消彼長的結果,物極必反,早在春季到來之前的冬至,就已經是陰氣開始衰退,陽氣開始生髮增長了。而今年的春天,非但是自然輪迴的汰舊迎新,我們即將來臨的2004年的這個春天,是我們第一個全人類的春天,是我們全世界所有人的生命的春天。

孟春正月

正月也被稱為端月,至今的正月十五還被廣泛成為端月節。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根據五德始終之說,認為秦是以水德取代了周的火德。那麼就必須對正朔、歷製作相應的改變,於是頒發了全國統一的顓頊歷。以夏曆十月為歲首,仍稱十月,第四個月即正月則因避秦羸政名諱而改稱端月。

在《禮記•月令》裡面說正月的天象是:“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地上的氣候是“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虫破土,魚上冰,候雁北飛。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對於被稱作天子的帝王,在這個月裡要“居青陽左個,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大家看這句話,覺得作為皇帝穿青衣吃麥子羊肉、乘鸞駕載青旗等等都可以理解,即使對於駕蒼龍也不覺得荒謬,認為可以是比喻或者代指車子,對於 “服青玉”這一句現代人一般都認為指的是“錦衣玉食”這樣的比喻,用玉來比喻珍貴好吃的食物。

其實,在古代,莫說天子,太多的修道人都是食玉的,很多懂得修煉道理的平民百姓也確確實實是吃玉的。因為食玉有食玉的法術,用法術或者獨特的藥,可以把玉給軟化成為煮熟的紅薯、芋頭一樣,可以吃,或者是化成可以飲用的水一樣的液體。屬於道家轉化本體的一個手段。而且,需要長期大量吃才會有明顯的效果。但是按規定,青玉是只有天子能夠食用的。

也就是說,古代有著很多我們今天的人類看來神奇的事情,有著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

古代的帝王,莫不敬循天時,勤導百姓。這是有著幾千年的傳統。《尚書﹒堯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夷,曰陽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平均次序東作之事,以務農也);日中、星鳥,以殷仲春。《禮記•月令》曰:“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毋失經紀,以初為常。”在每年春天的第一個月,帝王要頒詔布農事,還要派人勘查丘陵土地之所宜,根據情況決定種植五谷。此外帝王還要親自身體力行、以教道民。在這一年之始,還要廣泛祭祀山林川澤諸神靈,以利百姓眾生。

順應天地人之道才是坦蕩的大道。因為這一個月是生命開始生長的時間,在孟春正月不准傷害母禽母獸還有幼小的生物,禁止伐木禁止搗毀鳥巢,不能聚眾踐踏土地植物,不能大興土木,要掩埋那些被遺棄荒野的骨骸。這些在過去每年春天都要由帝王頒詔天下。今天的人號召環保,而中國古人一直都在真正環保;今天的人環保更多的是停留在自私自利的考量上,中國古人可是有著一套系統的措施。

因為是倒行逆施,違背天地人之道必然會帶來災殃。過去說,在正月不可以稱兵,而且不能主動興兵,稱兵必有天殃。在這個月,不能改變天之道行事,不能無視地之理亂來,更不准無視人的規律擾亂百姓。孟春行夏令,就會風雨不時、草木早槁,國乃有恐;如果在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疾風暴雨數至,藜莠蓬蒿並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霜雪大摯,首種不入。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的曆法,其實是中國傳統文明天人合一認識的一部分。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第25章)人稟生於天,托形於地,天陽地陰之氣運轉不息才有了世間萬物,人應該畏天地敬神靈。詩曰:“夙夜畏天之威”(《詩經﹒周頌﹒我將》)在曆法中分成了二十四個節氣。
  • 那麼談到二十四節氣,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曆法。據研究,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更早的時候,沒有四季之分,只有春秋。遠在春秋時代,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