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寺』恆山─北方第一山

天新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0日訊】恆山為五嶽之一,主體部份雄踞山西省的北部。相傳遠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渾源,見此山氣勢雄偉,若北天之門,遂封為“北岳”,成為北方萬山之宗。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綿延五百余裡,有“恆山如行”之說。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海拔2017米。恆山被譽為“入天北柱”、“絕塞名山”。古稱恆山有十八景。至明、清時,已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盛。現在尚存懸空寺、北岳廟、飛石窟、會仙府、九天宮等多處。

恆山曾名常山、恆宗、玄岳、紫岳。漢、宋時,曾改名常山。唐、宋又名大茂山,神尖山。北岳恆山很早就被載入史冊,歷史淵源很深。《尚書﹒禹貢》中說:“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周禮﹒職方氏》中又言:“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恆山。”《山海經》中稱恆山為“北岳之山”。漢朝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北岳,恆山也。”因為它位居北方,為萬物所伏,系恆常之所,故稱之為恆山。

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恆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岳之高遊”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岳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恆岳居其北,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的贊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恆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金著名詩人元好問寫有《登恆山》: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道教視恆山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區,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總玄洞天。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號曰總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唐朝道士張果,也就大家所熟悉的張果老,曾隱於恆山修煉。《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雲:“張果者,不知何許人也。則天時,隱於中條山,往來汾、晉間。時人傳其有長年秘術,自雲年數百歲矣。嘗著《陰符經玄解》,盡其玄理。則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後人復見之,往來恆州山中。開元二十一年(733),恆州刺史韋濟以狀奏聞,又遣中書捨人徐嶠□璽書以邀迎之,果乃隨嶠至東都。……後懇辭歸山,……(賜)銀青光祿大夫,號曰通玄先生。……乃入恆山,不知所之。”

現在,在果老嶺,還可以看到那一行行三寸深的小圓石坑。傳說八仙之一張果老在恆山煉丹修道,他騎驢上山下山印下了這些印呵,所以後人稱之為“果老仙跡”。上山的人們喜歡踩著這些石窩走,據說這樣可以“沾上一些仙氣”。

除了果老嶺,還有許多自然景觀中的奇蹟。比如苦甜井在恆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井;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竭,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

北岳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是恆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於恆山主峰天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北岳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恆岳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廟內,有北岳大帝塑像大殿不僅有壯觀的外表,殿內東西兩牆均繪滿藝術價值很高的巨幅壁畫,長18米、高8米。傳說為唐吳道子手筆。壁畫內容東壁為“雲行雨施”,眾天神興師動眾,施雲布雨,普降甘霖的具體情節。其中的蒼莽巨龍,體態蜿蜒,騰雲駕霧,幾欲離牆而去。西壁內容為“萬國咸寧”。畫的是眾天神為民降福彌禍後得勝回宮的場面。

說到恆山,不能不說的是懸空寺。懸空寺是恆山最主要的景觀之一。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約1400多年,奇蹟般地歷經滄桑而主體結構沒有發生變化。整座寺廟構思奇巧無比,在絕壁上建廟的構想非常人所能為之。結構曲廊慢回,高低錯落,該實的實該虛的虛,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橫木為根、立木相輔也是其特有的建築風格。有趣的是在三祖殿內,供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也許這是一種象徵,佛代表的是“善”,道代表的“真”,而儒家的“忍”哲學又是普遍被世人所接受的。如果說三教同修,那純屬亂來,因為修煉講究不二法門。從道教七真之一的孫不二的起名來看,可見他們對不二法門的重視。這座“懸廟”有許多未解之迷,有待人們去探索。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寺廟是修行的場所,少林寺也不應例外。古代的和尚講究的是“掃地恐傷蛄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而少林寺則與眾多寺院不同,舞拳弄棍,除暴安良,匡扶正義。這似乎和出家人的宗旨不附。這裡大有玄機。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