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13日訊】上艮下離其名「山火賁」。「賁」者,美化﹑裝點,修飾也。同時又暗含著「通變」的道理。書曰﹕「無本不立,無文不行」,「本」是每一種事物天生的一種本質及特性,「文」是一種修飾。這二句話就是在說,天底下所有事物,一定都有其與生俱來的「本質」和「特性」,如果一件事物沒有了自己的本質和特性,這就不能存立在天地之間。就像我們「人」類一樣,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本質和特性,那就一定會「隨波逐流」像「行屍走肉」一樣,名存而實亡。但是雖然有了自己的本質及特性,如果卻只知道一味的保守,一味的崇尚簡樸,而不知道去借用外力來增強自己,則終將是獨居一偶,很難亨通。
「修飾」可以分為「虛飾」和「文飾」二種。一件事物如果修飾過度了,不但把原來的本質和特性給淹沒了,還產生了一個和原來完全不同的產物,這樣的修飾就是「虛飾」。就好像女士們美容一樣,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所以適當,適度的美容,也是無可非厚的。但是一旦太過火,突然在鏡子裡出現了一位和自己本來面貌大相逕庭的「新人」,這就是「虛飾」了。我們必須要瞭解一件真理,那就是凡是去靠著虛飾生存的任何事物,總是不能維持太久的。因為「飾」所以能發揮「飾」的作用,還是完全要依賴著事物的本質,「飾」本身是絕對不能獨立自存的。我們必須要牢牢記住一件事,修飾的本意並不是在求事物的改變,而是在求事物會因「修飾」得宜,會使事物能變得更突顯,更亨通,更長久,這樣的修飾就是「文飾」。換句話講,一件事物如果因為外加因素而增強了本身的價值﹑效用﹑美觀﹑亨通……而事物的本質及特性卻未曾因外加的因素而有所改變,這種外加的因素就是「文飾」而不是「虛飾」。所以「文飾」和「虛飾」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外加因素的介入,至使事物本身的本質和特性,尚能被保留下來的多寡而定。
書曰︰「文勝質而滅質,則其本必亡,本亡則飾亦無從歸隨」。這是一句非常重要而可延伸到各階層的戒語,讀者們不可念過就算了,要好好地去體會。凡是一定要知道甚麼是「本末」,「內外」﹑「上下」﹑事事都要捏得有分寸而不逾,不然皮之不存毛之將附焉﹖孔老夫子曾講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也是在講事物的本質如果完全不求修飾,則事物就會變得簡樸木訥和粗陋(野),如此一來就減弱了事物原來的效用,但是如果修飾得太過份,太離譜,就又會使修飾後的事物,變得輕浮﹑空洞﹑不實際(史)。所以一個文質彬彬的人,絕對是既不木訥簡樸,也不會專尚不實際的虛飾。所以「文」和「質」固然必須相雜,但要「適時」「適度」,因為美麗的虛飾(外表)和虛名乃世人所必逐,如果不能止於一定的分寸上,則一定就會因奢而至偽。
卦曰︰「賁亨,小利有攸往」,天下之事無文不行,文飾雖然能有助於事物的亨通,但是因為飾而亨,故也只能下利而已。彖曰﹕「「賁,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本卦「綜」火雷噬嗑。「柔來而文剛」,「來」者由外而內,或由上而下,整句彖辭是指,「噬嗑」的六五爻(柔)來文飾「賁」卦的下卦(文飾下卦的初爻和三爻二個剛爻),爻雖柔但位居中正,故亨。「分剛上而文柔」,「分」這個字應當解釋成「不是同類」來講,「剛上而文柔」,是指「噬嗑」內卦(震)的初九(剛),上而為「山火賁」外卦艮的上爻,去文飾四五二個陰爻。但上九爻性剛質柔,位又不中不正,所以只有小利而已。「噬嗑」上卦「離」綜「賁」卦的下卦「離」,二卦相同,故彖辭的柔來文剛不言「分」。「噬嗑」卦的下卦「震」綜「賁」卦的上卦「艮」,二卦不同,故剛上文柔則言「分」。
初九爻曰﹕「賁其趾,舍車而徒」。這是說,君子有所「賁」,亦有所不「賁」。「舍車而徒」者,舍乘車之榮,而寧可徒步而行。那是因為當我們發現所處的事有違節義的時候,我們就寧可舍易而從難。所以世上君子為了正義而所做的變通,豈是我們可以用世俗淺陋的眼光可以去衡量的?君子修飾之道必正其所行,守節處義,其行不苟。六二爻曰﹕「賁其須」。「須」者,鬚也,我們都知道文必依質而立,質則因文而顯,就像鬚雖美也必須附在臉頰質一樣。書曰﹕「動止唯繫於所附,猶善惡不由於賁也」,所以當我們在擇友之前必須明辨善惡。九三爻曰﹕「賁如﹑濡如﹑用貞吉」。濡者,光彩潤澤也。九三爻以一陽介於六二和六四二陰之間,當賁的時候,九三能永其貞就不會受物之飾而為物溺,也不至以文滅質矣。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是生活在「修飾」之中,所以必須要學九三爻一樣,能貞固,適時,適度﹑止於一定的分際,不然就會生活在虛飾和虛偽之中了。
六四爻曰﹕「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皤」者,白也,白者無飾也。「六四」本來和「初九」為正應(相賁),但為「九三」所阻因而不得相賁,故物未成其賁則必成皤(白色)。但是六四往求初九之心如飛鳥之疾,不會因九三的阻隔而改變初衷,因為如果不是九三的阻隔,六四和初九早已成婚媾而相賁了。六四以陰居陰,又和九三(陽)相比,所以常常被人懷疑會和九三親比,但六四受貞如石九三不能逐,始雖相隔而終相親。書曰﹕「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這雖是在說,天下萬物庶事的形成,必定是有它們的原因的,如果不瞭解它們形成的原因,即使是安置處理的適適當當,到頭來也一定會和處置的不當一樣,而陷入困境。
書又曰︰「先王名士達師之所以過俗者,以其知也。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惡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這是說,智慧高的人他們的一切作為一定是超過平平庸庸的人,追其原因,就是智慧高的人,他們能夠去深思事物形成的原因,就像水從山上留下來而歸於海,那並不是水討厭山而故意地流向海,而是因為地勢的高低而發生這種情形的……」。讀者們一定會認為,上面一段話似乎和「易占」無關,其實這段話和來「問占的人」及「易占」者都有著極大的關連。「易占」和「紫微鬥數」,「子平」不同,「易占」是「占立決」易占是不作長期性的推算的,「易占」的好處就是「有問就有答」。但是毛病也常常出在「問」的方面,「凡物之然也,必有故」,所以來問占的人,他們問的問題一定要先有了「故」才行,易占的人,得到了「故」,才能去推算出事情未來的結果,然後再去找出醫治「故」的方法。
十幾年下來在我私人存留的數千件易占底案中,發現只要是中肯而又真實的案子,幾乎都能替問占者找到解決的方法,唯一些含含糊糊太籠統,及一些根本就沒有發生過(沒有發生當然就沒有成因了)而來亂問的哪些問題,我實在是很難從卦爻中替那些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我想讀者們一定會問,「你又怎麼會知道,問的問題是假的,或者是隨便亂問的」?對我來講道理很簡單但卻又是很玄妙,每次來問的問題是否誠心?可以從起出來的卦爻中就可以發現到。只要問的問題和起出來的卦爻一些關連之處,這問題就是「真有其情」的,反之就問占的人心不誠事不實,隨便來亂問一通的。一個問題如果從「本卦」﹑「之卦」﹑「伏卦」之中再加上「錯」,「綜」,「上下互換」之後,仍找不出正確的答案,則就必須和問占的人,做一次詳談,然後再斷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