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新加坡博彩公司 - App Store

戲曲臉譜的出現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戲曲臉譜是由「代面」(即面具)演化而來,「代面」起到在戰爭中威嚇敵人的作用,後被用到了舞台上。在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年 907年)樂舞節目裡就有了「假面歌舞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 1279年),隨著戲曲發展,為了方便演員,就將油彩直接勾書在臉上,就成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為使離舞台較遠的觀眾清楚地看到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是有必要的。早期的臉譜只用黑、白、紅三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後經幾代戲曲藝術家的改造加工創新,色彩愈來愈豐富,人物性格更加鮮明。
  
臉譜的分類
  
1.整臉

整臉

一種顏色為主色, 以誇張膚色,再勾畫出眉、眼、鼻、口和細緻的面部肌肉紋細。
  
  
2.三塊瓦臉

三塊瓦臉

又稱「三塊窩臉」,是在整臉的基礎上進一步誇張眉、眼、鼻的畫片, 用線條勾出兩塊眉,一塊鼻窩,所以稱「三塊瓦臉」。其中又再分「正三塊瓦」、「尖三塊瓦」、「花三塊瓦」、「老三塊瓦」等。
  
  
3.十字門臉

十字門臉

由三塊瓦臉發展出來,特點是將三色縮小為一個色條,從月亮門一直勾到鼻頭以下,用這色條象徵人物性格。主色條和眼窩構成一個「十」字,故名「十字門臉」,又分「花十字門」、「老十字門」。
  
4.六分臉

六分臉

特點是將腦門的主色縮為一個色條,誇大眉形,白眉形佔十分之四,主色佔十分之六。「六分臉」也稱「老臉」。
  
5.碎花臉

由「花三塊瓦臉」演變而來,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輔色添勾花紋,色彩豐富,構圖多樣和線條細碎,故稱「碎花臉」。
  
6.歪臉

主要用來誇張幫兇打手們的五官不正,相貌醜陋,特點是勾法不對稱,給人以歪斜之感。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費城公共電視台WYBE為加強與觀眾、社區的交流,於9月27日在費城YMCA Roxborough 舉辦“家庭快樂日”活動。電視台邀請了不同團體表演舞蹈、音樂、手工、書法等,還有騎馬、畫臉譜等兒童娛樂活動。大費城法輪功學員也應邀參加。
  • 中國戲曲臉譜作為一種戲劇的化妝方法,是在唐宋塗面化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宋塗面化妝又是從更早的面具藝術那裏發展來的。面具的淵源可追溯到那遙遠的遠古圖騰時代。
  • 唐代歌舞中除了使用面具之外,還有了塗面化妝。塗面化妝是指在演員臉上直接塗粉墨。由於戴面具只有一種表情,不利於演員豐富表情的表達,所以歌舞節目中的演員,有的開始塗面。塗面化妝雖然還沒有後世戲曲中開臉的造型,但它已成為後世戲曲臉譜的直接基礎。當時歌舞中,面具與塗面兩種方式都被採用著,戲曲正式形成以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具的使用呈減少的趨勢。現今除少數地方戲(如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 「藏戲」等)主要使用面具外,大部份劇種以勾畫臉譜為主(少數角色仍用面具)。
  • 明、清兩代,是昆山腔、弋陽腔等演出的傳奇劇目的天下,表演藝術的發展和提高,使行當分工越來越精細,宋元戲曲中的淨丑角色,到明清戲曲中分化為大淨(大面、亦稱大花臉)、副淨(二面、亦稱二花臉)和丑(三面、亦稱小花臉);大淨中又有紅面、黑麵、白面之分;醜的臉譜,基本上是沿著宋元戲曲的「花面」路子發展的。副淨扮演的反麵人物,氣局亞於大淨,臉譜規格略大於丑,就是把丑角眉眼間的白斑擴大些,勾過眼梢,但又不同於大白面,大白面則擴大於整個臉部,或一直可以畫到腦門頂。這個歷史階段,昆山腔和弋陽腔是基本相同的。如果比較的話,也有各自的側重點,如在大淨臉譜方面,昆曲在白面上有較大發展,而弋陽腔則在黑麵上表現得更出色。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