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戲曲臉譜是由「代面」(即面具)演化而來,「代面」起到在戰爭中威嚇敵人的作用,後被用到了舞台上。在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年 907年)樂舞節目裡就有了「假面歌舞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 1279年),隨著戲曲發展,為了方便演員,就將油彩直接勾書在臉上,就成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為使離舞台較遠的觀眾清楚地看到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是有必要的。早期的臉譜只用黑、白、紅三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後經幾代戲曲藝術家的改造加工創新,色彩愈來愈豐富,人物性格更加鮮明。
臉譜的分類
1.整臉
整臉 |
一種顏色為主色, 以誇張膚色,再勾畫出眉、眼、鼻、口和細緻的面部肌肉紋細。
2.三塊瓦臉
三塊瓦臉 |
又稱「三塊窩臉」,是在整臉的基礎上進一步誇張眉、眼、鼻的畫片, 用線條勾出兩塊眉,一塊鼻窩,所以稱「三塊瓦臉」。其中又再分「正三塊瓦」、「尖三塊瓦」、「花三塊瓦」、「老三塊瓦」等。
3.十字門臉
十字門臉 |
由三塊瓦臉發展出來,特點是將三色縮小為一個色條,從月亮門一直勾到鼻頭以下,用這色條象徵人物性格。主色條和眼窩構成一個「十」字,故名「十字門臉」,又分「花十字門」、「老十字門」。
4.六分臉
六分臉 |
特點是將腦門的主色縮為一個色條,誇大眉形,白眉形佔十分之四,主色佔十分之六。「六分臉」也稱「老臉」。
5.碎花臉
由「花三塊瓦臉」演變而來,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輔色添勾花紋,色彩豐富,構圖多樣和線條細碎,故稱「碎花臉」。
6.歪臉
主要用來誇張幫兇打手們的五官不正,相貌醜陋,特點是勾法不對稱,給人以歪斜之感。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