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戲劇演出都追求外部形式的美感,但外部形式的形態、手法、方法等很不相同。西方傳統戲劇的人物造型追求的是寫實,也就是如實反映現實中的人物造型。中國戲曲中的人物造型則是非寫實的,也就是與現實中的人物造型有一定距離,這樣就對外部形式美的追求更加刻意,因而也就使戲曲外部形式的裝飾性特徵非常突出。
戲曲臉譜是一種變形極大的化妝藝術。臉譜的變形首先要「離形」,「離形」就是不拘於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大膽地進行誇張、裝飾。戲曲舞台上各種顏色的臉譜在生活中是沒有的,但他又是來自生活的,如生活中形容人臉常用「漆黑的臉」、「紅紅的臉」、「臉色焦黃」、「面色蒼白」等,勾畫臉譜的話,就分別用黑、紅、黃、白等顏色誇張地進行表現,鮮艷的純色就與現實中人臉的顏色拉開了距離,這是色彩的「離形」。另一方面,臉譜勾的都是圖案化的形,與現實人臉形狀拉開了距離,這是形狀的「離形」。
臉譜的變形還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某物像的自然形態取來,加以變化,使其圖案化、裝飾化,具有一定的象徵、寓意在裡面。「取形」也就是講究章法,把臉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線條,巧妙地組織、歸納到一定的「形」的圖案中來。通過「取形」來達到「離形得似」。取形的方法和樣式很多,例如眉窩的勾法就有:雲紋眉、火焰眉、鳳尾眉、螳螂眉、虎尾眉、飛蛾眉、劍眉、寶刀眉、壽字眉等多種。這就改變了眉的自然形態,使其成為圖案化的形,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其他部位如眼窩、嘴岔、腦門等部位也都如此。
(資料來源:世華網)
臉譜的「離形」「取形」達到圖案化、裝飾化的美的效果,其目的是為了醒目地傳神。「離形得似」、「遺貌取神」,意思是「神似」要高於「形似」,寫形要為傳神服務,為了達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這種美學思想,不僅在繪畫上,也在戲曲舞台上得到貫徹。臉譜的傳神包含性格化。臉譜的性格化,是要求表現出一種符合這個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氣、基本特徵。這是整個臉譜的色彩、紋樣的綜合效果,再結合著戲的情節、演員的表演,裝飾性的臉譜才能充分發揮其表現力,才能生動、迷人。(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