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发快三 彩票-快三彩票平台-NBA博彩网站

戲曲臉譜的裝飾性特徵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古今中外的戲劇演出都追求外部形式的美感,但外部形式的形態、手法、方法等很不相同。西方傳統戲劇的人物造型追求的是寫實,也就是如實反映現實中的人物造型。中國戲曲中的人物造型則是非寫實的,也就是與現實中的人物造型有一定距離,這樣就對外部形式美的追求更加刻意,因而也就使戲曲外部形式的裝飾性特徵非常突出。
  
戲曲臉譜是一種變形極大的化妝藝術。臉譜的變形首先要「離形」,「離形」就是不拘於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大膽地進行誇張、裝飾。戲曲舞台上各種顏色的臉譜在生活中是沒有的,但他又是來自生活的,如生活中形容人臉常用「漆黑的臉」、「紅紅的臉」、「臉色焦黃」、「面色蒼白」等,勾畫臉譜的話,就分別用黑、紅、黃、白等顏色誇張地進行表現,鮮艷的純色就與現實中人臉的顏色拉開了距離,這是色彩的「離形」。另一方面,臉譜勾的都是圖案化的形,與現實人臉形狀拉開了距離,這是形狀的「離形」。
  
臉譜的變形還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某物像的自然形態取來,加以變化,使其圖案化、裝飾化,具有一定的象徵、寓意在裡面。「取形」也就是講究章法,把臉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線條,巧妙地組織、歸納到一定的「形」的圖案中來。通過「取形」來達到「離形得似」。取形的方法和樣式很多,例如眉窩的勾法就有:雲紋眉、火焰眉、鳳尾眉、螳螂眉、虎尾眉、飛蛾眉、劍眉、寶刀眉、壽字眉等多種。這就改變了眉的自然形態,使其成為圖案化的形,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其他部位如眼窩、嘴岔、腦門等部位也都如此。

(資料來源:世華網)
  
臉譜的「離形」「取形」達到圖案化、裝飾化的美的效果,其目的是為了醒目地傳神。「離形得似」、「遺貌取神」,意思是「神似」要高於「形似」,寫形要為傳神服務,為了達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這種美學思想,不僅在繪畫上,也在戲曲舞台上得到貫徹。臉譜的傳神包含性格化。臉譜的性格化,是要求表現出一種符合這個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氣、基本特徵。這是整個臉譜的色彩、紋樣的綜合效果,再結合著戲的情節、演員的表演,裝飾性的臉譜才能充分發揮其表現力,才能生動、迷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戲曲臉譜作為一種戲劇的化妝方法,是在唐宋塗面化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宋塗面化妝又是從更早的面具藝術那裏發展來的。面具的淵源可追溯到那遙遠的遠古圖騰時代。
  • 唐代歌舞中除了使用面具之外,還有了塗面化妝。塗面化妝是指在演員臉上直接塗粉墨。由於戴面具只有一種表情,不利於演員豐富表情的表達,所以歌舞節目中的演員,有的開始塗面。塗面化妝雖然還沒有後世戲曲中開臉的造型,但它已成為後世戲曲臉譜的直接基礎。當時歌舞中,面具與塗面兩種方式都被採用著,戲曲正式形成以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具的使用呈減少的趨勢。現今除少數地方戲(如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 「藏戲」等)主要使用面具外,大部份劇種以勾畫臉譜為主(少數角色仍用面具)。
  • 明、清兩代,是昆山腔、弋陽腔等演出的傳奇劇目的天下,表演藝術的發展和提高,使行當分工越來越精細,宋元戲曲中的淨丑角色,到明清戲曲中分化為大淨(大面、亦稱大花臉)、副淨(二面、亦稱二花臉)和丑(三面、亦稱小花臉);大淨中又有紅面、黑麵、白面之分;醜的臉譜,基本上是沿著宋元戲曲的「花面」路子發展的。副淨扮演的反麵人物,氣局亞於大淨,臉譜規格略大於丑,就是把丑角眉眼間的白斑擴大些,勾過眼梢,但又不同於大白面,大白面則擴大於整個臉部,或一直可以畫到腦門頂。這個歷史階段,昆山腔和弋陽腔是基本相同的。如果比較的話,也有各自的側重點,如在大淨臉譜方面,昆曲在白面上有較大發展,而弋陽腔則在黑麵上表現得更出色。
  • 戲曲臉譜是由「代面」(即面具)演化而來,「代面」起到在戰爭中威嚇敵人的作用,後被用到了舞台上。在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年 907年)樂舞節目裡就有了「假面歌舞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 1279年),隨著戲曲發展,為了方便演員,就將油彩直接勾書在臉上,就成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為使離舞台較遠的觀眾清楚地看到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是有必要的。早期的臉譜只用黑、白、紅三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後經幾代戲曲藝術家的改造加工創新,色彩愈來愈豐富,人物性格更加鮮明。
  • 被稱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皮影戲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將中國瀕臨式微的傳統皮影戲在美國發揚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宮演出。然而在她彌留之際,紅門劇社的風光已不如從前,她沒有後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戲遺產何去何從?
  • 1923年,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姨媽時,被中國古老藝術——皮影戲深深吸引。這位美國女孩終身未嫁,用盡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戲的創作、演出中,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甚至在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受邀赴白宮演出。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