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竞彩官网-双色球历史开奖-开云体育nba

文房四寶之端硯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
  
端硯為硯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山下際潮水,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巖、中巖、上巖、龍巖、蚌坑等採石之所;下巖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巖之品質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巖想開採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甕往上傳至巖口,如此做個月餘,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
  
但若非如此,下巖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天慾降大事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嘛。但下巖到北宋時已開採淨盡,明後另辟的新坑或中、上巖,品質就沒有那好了。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品質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品質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若生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品質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房四寶中的硯,以廣東的端硯和安徽的激硯名列前茅。歙硯原料產於婺源龍尾山、仙霞嶺一帶,綿延數百里。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龍尾山高二百仞週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現山」之譽。從《婺源縣誌》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巖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
  •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製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酷愛書法繪畫,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並賜給「國姓」。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 關於宣紙的由來,迄今尚無可靠的文字供考證。倒是生產宣紙的涇縣,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蔡論的弟子扎丹在皖南造紙,他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老師畫像,以表緬懷之惰。年復一年,終未如願。一天,孔丹徘徊於峽谷溪邊,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橫臥溪上,由於流水終年沖洗,樹皮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而潔淨的纖維。 孔丹取以造紙,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大功告成。這就是後來的宣紙。還有一說,宋末天下戰亂,有個叫曹大三的人,從太平縣徒遷經縣避難,見峽谷水清檀肥,逐定居於此,以察論本為生業,世代相傳。如今小嶺紙廠的曹運聲、曹慈源、曹於南三位老藝人,均系曾氏後裔。可以說,宣紙的生產如紙的發明一樣,絕非成於一旦,功就一手,也是無數能工巧匠經過長期苦心研製的結果。
  • 宣筆的產地涇縣青戈江上游的花林,是個青山疊嶂、碧水如帶、翠竹壁合、幽逸秀麗的地方。涇縣產筆,歷史久遠。相傳古代自有書契以來,中國便開始有筆,不過早期的毛筆很簡易,也不叫筆。戰國時期楚稱筆為聿,吳稱不律,燕稱弗,到了秦代始稱為筆。據記載,公元前二二三年,秦將蒙恬南伐楚國,路過中山(即現在宣城、涇縣一帶),得到毛純質佳的兔毫,遂製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筆。後人因稱豪恬為筆工之祖師,那麼,這種以中山之毫所制的親筆,應該說就是宣筆的祖先了。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