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7日訊】
宋 馬遠
雪灘雙鷺 軸
絹 寫意 斧劈皴
59×37.6公分
馬遠,字欽山,先世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人,祖父時代隨宋室南遷,徙居於錢塘,曾於光宗、寧宗兩朝(一一九○-一二二四)為畫院待詔。有關其生平和師承關係的記載很少,僅知馬氏出身於繪畫世家,一門五代從曾祖父馬賁(約活動於一○八六-一一二五)起至其子馬麟(約活動於一一九五-一二六四)為止,俱是畫院畫家。其受到家庭的影響,又可於畫院中可觀摩到歷代的典藏作品,自然有助於畫藝、畫境的精進和創新。故著錄中馬遠的繪畫兼及山水、花鳥、人物,其中尤以山水畫的成就最為卓越。不論構圖、筆法或是意境等方面皆獨樹一幟,脫離前人的束縛,創立了「水墨蒼勁」一派的風格,成為後世宗法的對象。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的記述:「馬遠師李唐,下筆嚴整,用焦墨作樹石,枝葉夾筆,石皆方硬,以大斧劈帶水墨皴甚古。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此邊角之景也。」便十分恰當地說出了其繪畫的特色。馬遠以邊角式的構圖來表現江南煙水瀰漫中的山川景物,致有「馬一角」的稱號。其作品常將真實的自然界加以精練,以留白的方式來造境,看似寥寥一角,實由小中現大,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具有詩般的抒情效果。
本幅中雪崖枯枝,蘆竹寒汀,灘旁有白鷺四隻,三隻聚集於石角,其中一隻僅露其首而已,第四隻則站立於溪畔,均做瑟縮之狀,將一份不勝寒冷的情景,描寫得讓人確有身臨其境之感。曾有一說以為雪天的景緻,白茫茫的一片,應較易於描繪,可是要能畫出雪天清冷的感覺,卻非易事!馬遠在此以濃墨畫樹石,積雪處則以留白來表現,形成黑白強烈的對比。加上襯景的陰霾天色、在迷濛中的遠山和蘆草叢,都以淡墨渲染而成,而白鷺的畫法則幾乎不見墨痕,再一次地以純白和昏暝相映成趣,使得整幅畫充分表現清冷寂靜的寒天意趣,達到了畫雪得其清的境界,為其畫中精品。幅中畫樹石以方硬的筆法、濃重的焦墨來鉤劃輪廓,以顯示其堅挺硬朗,並皴擦出像是斧頭劈過的痕跡般的「斧劈」皴法,筆力蒼勁,卻又有水墨渾融之處,這正是馬遠被稱為「水墨蒼勁」一派的緣由了。另從岩壁上伸出於畫面的,枝幹曲折延伸,有著蛟龍昇騰遊動之勢,乃是以瘦硬如屈鐵的筆觸畫成。這種筆勢往下拖垂,造成長而斜向伸出的畫枝方法,就成了所謂「拖枝馬遠」的典型風格。至於構圖,仍是「馬一角」以虛博實、以意造境的方式,以虛曠的背景,襯托得主題更為醒目突出,也代表著一種「無限」的意義,引領觀者神遊其中,恰似清代笪重光(一六二三-一六九二)所云:「真境現時,豈關多筆;眼光收處,不在全圖」;「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譚怡令)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