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机选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戲曲臉譜簡史(一)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中國戲曲臉譜作為一種戲劇的化妝方法,是在唐宋塗面化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宋塗面化妝又是從更早的面具藝術那裏發展來的。面具的淵源可追溯到那遙遠的遠古圖騰時代。

中國古代宗教祭祀和民間祭祀中,都有巫舞、儺舞。(儺nuo,舊指迎神賽會。)舞蹈的人常戴面具。在現今的出土文物裡可以找到證物,如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遺址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裡,就有四五十個青銅面具,距今四千年左右。這說明面具早在距今四千年左右上古時期蜀王的祭祀禮儀的活動中就已出現。上古時期的中國古舞中有帶著面具的舞蹈是確定無疑的了。
  
「驅儺」是古代一種大型歌舞,有扮人物的,有扮動物的,有扮神的。《後漢書.禮儀志》裡所記載的「驅儺」活動的文字,就有關於為驅邪逐疫而演出樂舞的描述。其中扮神的主要舞者是方相氏,他「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意思是他戴著「黃金四目」的假面具,穿著黑衣服,繫著紅色衣裙,一手執戈,一手拿盾。儺面具千姿百態,人神鬼獸俱全,正邪分明,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後世儺活動中湧進了大量世俗化、人性化的社會生活內容,在中國一些地區逐漸形成了戲曲劇種,如貴州的「儺壇戲」、「臉殼戲」,湖北的「儺戲」,湖南的「儺堂戲」等。有些儺戲至今仍作為「活化石」而在民間流傳著。
  
漢代宮廷經常有大規模的 「百戲」演出,包括音樂、舞蹈、雜耍、馬戲等,技藝繁多,場面龐大。山東沂南北塞村出土的漢墓百戲畫像石刻中,有的演員就是戴假形面具的。出土的漢代陶湧也有百戲的場面。
  
秦漢時還流行一種角抵戲,相傳是戰國時造,秦漢而廣之。角抵戲起初由蚩尤戲發展而來,蚩尤戲是一種競技表演,很可能是原始時代祭蚩尤的一種儀式舞蹈,逐漸在民間發展成為武術競技的角抵戲。蚩尤戲表現蚩尤與黃帝爭鬥,表演者戴著牛角假面相抵。到了漢代,民間更進一步把角抵戲劇化了,如《東海黃公》就是具有故事性的角抵戲。

漢代以後,隨著故事性情節在歌舞節目中的增多,刻畫世俗人物的也逐漸增多了。
  
相傳北齊三陵王長恭,武功很高,非常勇猛,但他的相貌美似婦人,他自己覺得這樣的外貌,不足以威敵,於是用木頭刻了個假面,臨陣之時戴上,勇冠三軍。北齊人為此編了個蘭陵王戴面具擊敵的歌舞節目《蘭陵王入陣曲》,這個歌舞節目被認為是「大面」的產生。此節目在唐代宮廷中也經常演出。節目中扮演蘭陵王的演員所戴假面,有不少人認為是後世臉譜的起源。(待續)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費城公共電視台WYBE為加強與觀眾、社區的交流,於9月27日在費城YMCA Roxborough 舉辦“家庭快樂日”活動。電視台邀請了不同團體表演舞蹈、音樂、手工、書法等,還有騎馬、畫臉譜等兒童娛樂活動。大費城法輪功學員也應邀參加。
  • 被稱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皮影戲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將中國瀕臨式微的傳統皮影戲在美國發揚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宮演出。然而在她彌留之際,紅門劇社的風光已不如從前,她沒有後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戲遺產何去何從?
  • 1923年,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姨媽時,被中國古老藝術——皮影戲深深吸引。這位美國女孩終身未嫁,用盡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戲的創作、演出中,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甚至在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受邀赴白宮演出。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