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6日訊】
宋 作者不詳
乳鴨 冊
絹 設色
25.9 x 25公分
風和日麗的午後,一隻蹣跚學步的小鴨,偷偷地溜了出來,在野地裡漫無目的地遊蕩著。走累了,便停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側著小腦袋,以彎長俏扁的小嘴,窸窸窣窣地理著身上細軟的毛羽。路旁幾株刀茅、車前草,舒服地伸著葉片,正親切地招呼這位淘氣的小訪客呢。
在西方,從醜小鴨、太妃鴨到唐老鴨,鴨子都是許多人兒時美好的回憶之一。中國傳統裡,雖然沒有誕生過這麼一隻家喻互曉的名鴨,但自北宋而後,在玉器、繪畫、民俗等文化藝術中,卻可以常常見到牠們嬌憨、可愛的身影。從平凡的家禽,到造型藝術的新寵,鴨子一族在宋代的崛起,並非偶然。究其原因,除了宋代畫家能廣泛地由日常生活中尋求、體現寫實精神的樂趣外,傳統民俗對鴨子賦予的吉祥含義也有推波助瀾之功。(例如:鴨與「甲」諧音,由此祝禱他人科舉及第;將鴨子或螃蟹贈予將遠行之人,則是祝福對方的前程遠大。)
這幅「乳鴨」圖描繪精準細膩,不但賞心悅目,從畫家精密的筆觸中,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這隻乳鴨柔軟的絨毛。宋人這種栩栩如生的寫生功夫,是後代畫家所望塵莫及的。
冊頁型式的繪畫和畫軸相比,畫幅縮小甚多,因此在構圖上須加以調整,必需精簡景物來突顯主題,故往往減少深度感的安排,採用照相時特寫鏡頭的取景方式,如本幅即是一例。畫乳鴨一隻凝立於前,似正在蹣跚學步,後襯以叢生的刀茅和車前草兩株。鴨原是家禽類,並非珍禽之屬,畫家卻傳神地描繪出其天真可愛的生命感,充分表現宋代繪畫的寫實精神。不但精確地勾畫出事物的外型,也加上對其本質深刻了解的理趣,達到神形俱妙的境界。
幅中畫草之筆極細,線條流暢,具起伏提頓之勢。主體之乳鴨則表現得十分秀雅溫潤,鴨絨絲絲可見,彷彿可以觸摸一般。其絲羽毛的用筆、暈染的整體感和院藏宋人「狸奴」冊頁如出一轍,當屬同一時期的作品。二幅上並同有盧永的印章一方,雖查盧永其人未見著錄,然至少可知此二件作品曾同在一收藏家之手,且尺寸(「乳鴨」:25.9 x 25公分,「狸奴」:25.5 x 25.3公分)相近,或有原屬同一套冊頁的可能。
「乳鴨」和「狸奴」均呈現出典型南宋繪畫精緻纖細的畫風,又接近北宋注重寫生、筆法隨物而變化的趣味,故以時間論,當在南宋的前期。
(譚怡令)
文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頁295-296。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