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6日訊】
宋 黃筌
蘋婆山鳥 冊
絹 設色
24.9 x 25.4公分
入秋的山林,一顆顆緋紅了臉頰的蘋果,懸掛在枝葉間。芬芳的氣味、鮮豔的色彩,招來了不少「小過客」們在此停留,留下了許多的斑點與囓痕。一隻嬌小的粉紅鸚嘴,也忍不住好奇地飛了上來。它輕巧地停落在彎細的枝椏上,仰著圓小的臉蛋,搖著細長的尾巴,淘氣地又蹦又跳的,好不開心!
粉紅鸚嘴舊名黃頭,是種可愛、善鬥的小鳥。而吸引粉紅鸚嘴的蘋果樹,傳統名為「林檎(禽)」或「來禽」。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它的果實(即蘋果)味道甘醇、甜美,因此常常能吸引許多鳥禽來此聚集的緣故。至於畫名以「蘋婆」(即柰,又名鳳眼珠)相稱,應是古人誤題了,兩者事實上並不相同。
這幅精巧的「蘋婆山鳥」,舊傳為五代畫家黃筌(活動於903-965)所作。黃筌是中國花鳥畫史裡,開創工筆細致風格的大師,對五代到北宋初期的畫壇影響深遠。這幅畫作雖非大師親筆,可是無論是特寫式的取景方式或是精闢入理的寫實趣味,都明顯受到黃筌的影響,是一幅宋代傑出的花鳥畫小品。
林檎(蘋果)(註1)之果實呈紅熟之狀,一隻粉紅鸚嘴(註2)飛來枝頭。雖然是樹梢隻鳥之小畫,透過活潑的鳥隻,以及紅熟的果實,營造出欣欣向榮之生意。粉紅鸚嘴亦名黃頭,是種可愛亦善鬥之小鳥。宋人即有鬥黃頭之遊戲(註3),也曾有畫家畫黃頭相鬥之作,如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之「鬥雀圖」。
另有一幅林椿「果熟來禽」(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內容與構圖與本幅幾乎全相同。惟小鳥與棲枝之形態中,北京本枝梢微向上,而院藏本則枝梢略向下。院藏本之枝梢與小鳥,形成略相反之弧形,具有彈性之力量,更能襯托出鳥隻輕靈活躍之神情。在筆墨方面,北京本細膩秀雅,其風韻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錢選(約西元1235-1303年尚在)「林檎雀圖」之筆墨韻味較為接近,近似宋末元初之新風。在畫葉子方面,枝梢有四葉一組的情狀,本院及北京本都有,但其構組正好相反,兩者間,一幅在臨摹時有意略作改變。綜合相關條件來看,本院藏本畫鳥及葉子之構組方面,較為生動自然。
本幅舊傳為黃筌之作。黃筌(約903-965)四川成都人,字要叔,十七歲即任職前蜀畫院待詔。嘗師刁光胤、滕昌祐、李昇、孫位、薛稷諸家,而能自創新意。與徐熙同為代表花鳥畫「富貴」與「野逸」之名家。
(林柏亭)
註1: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時珍曰:柰(頻婆)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七七三冊,頁626。
註2:此鳥舊名為侶鳳逑、黃頭,亦名相思鳥。參見「鳥譜肆冊」(本院藏)中之侶鳳逑說明。「鳥譜肆冊」在《石渠寶笈續編》原著錄之品名為:余省張為邦「合摹蔣廷錫鳥譜」(十二冊 )。
註3:參見宋元之際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九,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九○冊,頁161。
文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頁294。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