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四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俱、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四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佈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徽州竹雕
竹雕是傳統「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建築多為磚木石結構,竹樓極少,故竹雕用於建築物的裝飾較為少見。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這些作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蹟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籤盒、煙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
將竹子從中剖開,形成兩塊半弧形竹片可以用來製作包柱的雕刻楹聯,一般將字雕成陰文,填以石綠色料,懸於廳內,古色古香。有的還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畫面,用作建築物的裝飾部件,但多數是獨立成畫、雕刻較為精細。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質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淺色,或用桐油塗於表面,既有光澤,又能透出竹質纖維的脈理,以達清新淡雅的審美效果。
徽州竹雕盛於明清。入清以後.隨著整個微彫工藝的發展,竹雕無論在內容、形式、技術各方面都日趨豐富和完善、由於拼接工藝的刨造和使用,竹雕突破了原付大小的限制,使較大面積的竹雕成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製作更加萬便靈活、一個筆名「黃山人」的人在祁西發現了一把竹製茶壺、此壺通身竹質。自底至後,自日至 蓋,以及蓋上的紐,均為竹子做成、雖被紅選漆透十細辨仍可見分子纖毫、尤其蓋上的紐系小水竹所制,竹節雅緻可愛。壺上雕刻精細,顯身為八面柱體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為畫,皆各類花草。三面為字,一曰「客到相待時』,一曰「茶來渴者多』,一曰「竹壺世間少』,行書流暢、一面裝脹為壺嘴、八個面均以黑漆凸線勾勒,上下另刻連效.與畫面刻紋同一風格、無論字畫,用刀均細膩,線條流暢,人見人愛、此壺是高11釐米,直徑88釐米口徑45釐米、並有四小杯相陪襯、杯子上大下小,口徑6釐米,底足已8釐米,例腹,雖無工藝,但做工也精繃,且通身帶漆,裡紅外黑,與表包一致、一壺配四杯,壺帶杯,杯擁壺烘月托雲,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壺身已微露蟲眼,壺齡伯有百年,妙趣之中又添古趣。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