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6日訊】
宋 李嵩
月夜看潮 冊
絹 設色 描金
22.3 x 22公分
南宋文化其精緻優雅居歷朝之冠,國都所在地杭州,風景優美,附近的錢塘江、太湖吳興風物,皆是畫家詩人的靈感泉源。西湖勝景加上不斷興建的宮殿、樓閣、庭園,更培養了詩人畫家浪漫的生活方式。「月夜看潮」正是符合宮廷品味的臺閣界畫山水,此類作品乃用來歌頌國家笙歌太平,彷彿欲振奮南宋王朝逐漸衰頹的信心。
浙江東流入海處的錢塘江,素以江潮險峻聞名。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至十八日,浪濤洶湧澎湃至數丈,數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謂之弄潮。錢塘觀潮之舉,在唐、宋之時很盛行,又以南宋為最。宋吳自牧(西元13世紀中晚期)《夢梁錄》卷四,即有此記載:「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翫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十八日蓋因帥座出郊,教習節制水軍,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內侍等顧賃作看位觀潮。」
此圖繪杭州歲歲觀潮之樂,臺榭亭閣,花木奇秀,影映湖山。天際皎月高懸,沿岸豪門貴宦的平臺閣樓上,多人佇立觀賞捲湧而來的浪潮。人物皆以粉點成形,再用墨筆勾勒,然因年代久遠,畫上點粉均已脫落,徒留白影而已。樓閣內部陳設簡單,裝潢尚典雅,置有一朱漆插屏及兩張圓藤墩。根據北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的敕令,紅漆傢俱只有皇室可使用,富貴人家則多漆以烏漆,故此圖所繪應是皇親貴戚的豪華建築。
畫面樓身透空四周無壁,「單檐歇山式」屋頂和曲折迴環的走廊,平直中另有變化,整個建築組群主次分明,繁複而不亂。屋頂平樑上有丁華木抹頭栱,為典型宋代較簡樸的處理手法。(註1)圖中建築分區組合豐富,無論是在高臺主樓上憑欄觀賞,或是穿過廳軒、曲廊庭院,都予人步移景換的感受。華麗的宅第內更有時興的斑剝怪石置於庭中,以為假山之用,旁則植有棕櫚樹。畫家運用「框景」的園林造景手法,繪邊角式臺閣界畫山水,以局部象徵全體,創造出多層次引人入勝的景深效果。
杭州八月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賞桂與中秋觀潮同樣具有強烈地域性。為了取得畫面構圖的平衡,在景觀相對薄弱的地方,以山石樹木來點綴。透過高閣脊檐和喬柯的枝梢,遙望潮峰奔騰、浪花飛濺的錢塘江,遠山則構成優美的天際線。畫家僅取宮苑建築之一角、遠山一抹用花青淡染,成功展現「江天一色,孤帆一片天邊來」的寥闊之感。
有關此畫的相關著錄資料,見於清厲鶚(1692─1752)《南宋院畫錄》卷五:「李嵩夜潮圖,絹畫小斗方一張,畫法工緻,上有蠅頭小楷,題曰:『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識兩字曰李嵩。有坤卦圖書,觀於揚州張黃美家。」此段記載與「月夜觀潮」有兩點差異,一是原畫形式非紈扇,而為小方幅;二是畫家款署比故宮本少一「臣」字;懷疑可能是為另一副本。在傳世的南宋院畫中,經常可見多件作品同出於一稿,譬如馬和之(約活動於西元12世紀中葉)「詩經繪圖」、李嵩(約活動於1190-1264)「花籃」、「市擔嬰戲」等,可見當時風尚為此。
關於李嵩,元夏文彥《圖繪寶鑑》(書成於1365)有此記述:「李嵩錢塘人,少為木工,頗遠繩墨,後為李從訓(約活動於1120─1162)養子。工畫人物、道釋,得從訓遺意,尤長於界畫。光、寧、理宗三朝畫院待詔。」細審圖左下方署款:「臣李嵩」,再比較李嵩其他幾幅有可靠名款的作品,譬如嘉定辛未(1211)所作「貨郎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以及「天中戲水」、「花籃」、「市擔嬰戲」(皆為本院收藏),疑「月夜觀潮」非出自於同一人之手。(註2)
自蘇軾(1036─1101)提倡「詩畫本一律」以來,兩宋畫家普遍重視詩詞修養。詩人在文字中詮釋對自然佳節的感受,畫家則藉著描繪詩句的過程,表達了對宋朝的詠讚之情。幅上有寧宗皇后楊妹子(1162-1232)題蘇軾「八月十五看潮」詩兩句,乃神宗(1048-1085)熙寧六年(1073)蘇氏於杭州任通判,中秋觀看錢塘江潮所作。(註3)近代學者江兆申先生認為畫上所題十四字小楷,似已受文徵明(1470─1559)書法之影響,又右下方「臣李嵩」三字名款,與題詩字雖略有不同,然筆法卻很一致,可能為同一人所寫。因此這張畫應該是真宋畫,而由後人加上假題識之例。(註4)
(林莉娜)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