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5日訊】
宋 作者不詳
荷亭銷夏 冊
絹 設色
26.2 x 26.3公分
蒼巖上,樹木雜沓。二松盤根挺立,枝葉簇茂成蔭,綠蔭下,倚巖建閣,以廊與水亭相連,亭內有雅士袒腹,高臥其中,狀甚悠閒。亭外澄波微蕩,田田荷葉環聚水面。湖中長堤,倚著石岩,和平橋串接,童僕執扇抱琴,往來其間。坡岩上兩棵垂柳搖曳,在湖光山色的烘托下,小小尺幅內所散發出的清夏之氣,令人神往。
本幅無作者款印,依籤題定名。構圖側重右半斜角,在右上方懸掛的松葉及左下微垂的柳條夾襯下,荷亭主景非常的顯明,亭中橫臥的人物,也就成為觀者視線的焦點。以院藏的冊頁小景畫來看,夏日臨水乘涼的情境,無疑成為小景繪畫中被廣為取用的題材之一。炎炎夏日,在倚山傍水的亭榭內,敞軒臨眺,或坐或臥,時有松枝、柳條或叢竹輕揚,間有藕花清香徐發,這樣的夏涼時節,如同唐朝詩人孟浩然詩句「散髮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註1)的情景寫照。這類可與詩情相合或引發觀者逸致的構圖,正是南宋承北宋小景繪畫,所喜愛表現的山水畫題之一。(註2)
在院藏定名宋畫的冊頁中,消夏題材突顯的畫作,約有七、八幅。(註3)除去點景人物外,荷、柳、松、臨水建築,皆為不可少的描繪主題,畫家藉著茂盛的垂柳、松枝和滿重湖的荷花,點出盛夏時節;更憑靠著松葉、柳條的輕揚,吹起畫面中一陣陣的清涼,宋人注重微妙細節以表達其寫實的精神。
此開「荷亭銷夏」乃全景構圖,未採特寫景,近景岩塊、中景亭廊、遠方的青峰、洲渚層次井然,並以前植的巨柳作縱向連貫。由左下角斜向上隆高的坡岩,皴以濃重勁利的斧劈且帶些雨點皴筆,類同李唐(約西元1049-1130年後)的用皴,坡面以汁綠添上花青、墨暈染,和賈師古(活動於12世紀後半)「巖關古寺」(圖版26)在皴法色調上,有相近的時代精神用筆;背山則皴似郭熙(11世紀)用筆的捲雲皴,本幅作者應屬李、郭畫系的後學者。
幅中沿山壁構築的水閣,描畫細微,攢尖重檐的四角亭,起翹的翼角和寶頂皆有所交代,未因尺幅小而輕忽。石上蒼松,盤根顯露,幹以短筆線皴,針葉直接以汁綠畫出,筆觸細謹。幅上兩棵巨柳,底幹粗壯,但延伸的細枝用筆長而穩勁,幾筆下垂的枝條,配上直接以汁綠密碎點,漬點出的柳葉,既有蕭森之狀,又有迎風款擺的動勢。明汪珂玉提及「宋人多寫垂柳,又有點葉柳」(註4),這種追寫自然景象的用筆,是南宋繪畫常見的特質。
在幅左上方,畫者以淡墨染畫出遠方微現的屋頂,再以汁綠橫筆碎點交代出遠景的林葉,相近的表現手法亦見於收錄在同冊中的另一開定名為宋人李□所畫「焚香祝聖」中。
和院藏無款「柳塘釣隱」(圖版31)相較,二者有相同的描繪對象-垂條楊柳、直接以汁綠漬點出的荷葉、濱水建築及悠閒的點景人物。「柳塘釣隱」圖內的垂葉柳、葉葉分畫,筆法精謹,未帶裝飾性贅筆,不如「荷亭銷夏」圖的取巧;人物筆觸和神韻也較「荷亭銷夏」圖精準傳神。本幅成畫之年或晚於「柳塘釣隱」圖,其成畫之年,或可歸屬為南宋中期,李唐(註5)、郭熙後繼者所為。
幅上收藏鈐印,最早出現在明初,司印半印與宋崔白(活動於11世紀後半)「雙喜圖」上為同一方印,應被肯定。又此半印和另兩方明朱棡的鈐印,同見於馬麟(活動於1195-1264)「暮雪寒禽」上。這二開冊頁,皆由明內府典藏轉落明晉王手中,在明中葉左右再流轉民間,直至清代再入內府。(註6)依幅上之司印半印及其它收藏鈐印的流轉來言,此開冊頁最晚在元末就已流傳有緒了。
(張華芝)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