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4日訊】
宋 作者不詳
柳塘釣隱 冊
絹 設色
23.6 x 24公分
宋人作畫十分注重情境、氣氛的營造。以此幅為例,山池為骨幹,其間置以房屋、柳樹、雜林,池中藕花正盛,予人安靜恬適之感,然點點鴨鳧、喜鵲及鷺鷥,卻添得幾分生意,頗富有山林野趣。荷塘上一棹自葦叢歸,船篷中懸酒葫蘆,士人閒倚,加上柳樹池莊,大有淵明歸隱之意。
此幅景物十分豐富,卻給人開闊明淨之感,除了所有的樹木、屋宇、山脈,圍繞著水池,成一同心圓的構圖,使得畫面疏朗有致外,作者更以極細之筆,來寫各項景物,寫實逼真,無一贅筆,而且用了一些反襯的手法,如柳樹叢林間,用濃墨與汁綠畫雜樹於遠處,襯托著墨色較淡的柳樹,使得畫面前方更為明亮,在小小的方寸之間,顯出無窮的天地。
以作品年代來論,高居翰在其《中國古畫索引》中認為此幅是一件非常好的南宋作品。(註1)從構圖而言,以高遠俯視全局,佈局合理,景物寫實,此種近乎定點透視法,是南宋較常用的取景觀念,而點景人物如高士、童僕之結體自然,意態、表情皆傳神,加上人體的比例皆較北宋更為修長,應是北宋山水人物畫長足發展後的作品。在用筆方面,細膩而寫實,此種含蓄溫柔的筆調,與南宋那種較圓熟、硬勁、轉折、多波磔的筆觸,有所不同,如以細筆點染,如以汁綠畫柳,筆墨嚴謹,造型十分寫實,此種較含蓄寫實的筆法,與院藏另一件王詵(約西元1048-1104年後)「傑閣媐春」的柳樹頗有相似之處,較無南宋那種靈巧、純熟而甜膩的習氣,應為南宋前期作品,尤其與著錄記載的北宋宗室趙令穰(活動於1070-1100)的平林煙水,汀渚水鳥之題材,或與趙士雷(11世紀)之溪塘汀渚風相似,如李錞(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官至秘書丞)曾「跋趙士雷四時景絕句」之夏景云:「繁陰雜樹映汀沙,三伏江天自一家;欲喚扁舟渡雲錦,平舖明鏡是荷花。」(註2)「柳塘釣隱」很貼切地傳達這首詩的意境。這類作品在北宋應已風行,此幅即便不是他們的作品,也是臨摹其風格之佳作。
經由收傳印章可得知,此幅在項元汴收藏時,應比現在尺寸更大,後經重新裝裱才被裁切。《故宮宋畫精華》認為「清玩」此半印,似為卞永譽之藏印(註3),然檢視《晉唐以來書畫家鑑藏家款印譜》及《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兩本書內之「令之清玩」(註4),與此印形狀、大小不同,然印文結體、印色類似,是否為卞永譽之印尚待考。
(童文娥)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