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4日訊】
宋 高克明
松岫漁村 冊
絹 淺設色
24.2 x 25.8公分
此幅畫江村小景,兩阜之間,跨以木橋,其下溪流湍急,彷彿有聲。橋上一人低頭沉吟,步向山村,童子抱琴隨於後。小徑逶迤轉至山背,衍成長堤,坡岸小舟如蟻。山頂路側,茅屋兩間,高懸酒旗。前後兩阜有大樹五株,間以禿枝雜木,茅屋背襯叢樹,其後高起數峰,前一峰峰頂叢木林立,遠山愈遠愈小愈淡,若有蒸嵐迷霧,描寫出江南晚春日暮的景象。
雖是小幅作品,卻有遼闊深遠之勢,山石、木橋、樹幹用筆沉穩,皴石則稍快,兼用側筆斜擦。渲染亦十分精巧,細看天空餘白處,還染了一層淡墨,遠山先以淡墨勾輪廓,再漬以汁綠,屋樹背後及遠山間,直接染出峰頭。構圖是典型的邊角式,實景只佔全幅之半,從遠山樹梢到堤岸,正好成一斜線。類似的構圖與畫法,在本次展覽中夏圭的「觀瀑圖」(圖版29)及無款的「遠水揚帆」(圖版25)也可見到。如「觀瀑圖」有清晰的前景和中景,遠山以雲氣間隔,營造深而遠的空間,此圖稍加改變,重心仍在中景,且同樣以樹林圍籠村舍,但以迂曲的小徑和矮樹,使景物顯得更遠,而靠近背後遠山。兩圖的遠渚、小舟,和水流、溪石的畫法也有共同處。「遠水揚帆」中景同樣有前後樹群和茅亭構成的圖式,草徑上的高士和抱琴的童子,也與「松岫漁村」的人物相似。這三幅畫都顯示出十二世紀,南宋畫院流行的馬夏風格,舊題歸於北宋真宗、仁宗時院畫家高克明(活動於西元11世紀前半)(註),並不妥當。
(何傳馨)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