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1日訊】
宋 李唐
大江浮玉 冊
絹 淺設色
20.8 x 22.2公分
江天晦暗,浪濤捲湧,一座島丘孤獨地浮立於江心之中。島丘上林木扶疏掩映、瓊樓寺觀櫛比林立。島丘東西兩側,巨石羅列;島丘南方可見江岸一隅,兩艘江船停泊於此,船旁兩人,大概是船夫與旅人!
畫中這座奇特的島丘,即為金山。金山古名「浮玉山」,位於江蘇鎮江西北,山上有許多佛寺古蹟,為江南名勝之一。不過,這座原本孤立在江心(長江)的島丘,後來因為江水北移,泥沙淤積,清末便已與南岸的陸地相連,因此畫中這幕自大江中突湧而出的奇景,已不復見。
「大江浮玉」舊傳為南、北宋間的院畫大家李唐(1049-1130後)所作。然而無論是畫中靜穆沉穩的筆墨,或是峰巒的樣貌、山石林木的造型、以側筆作主山輪廓,都與李唐勁挺剛硬的畫風不似,而與北宋山水畫名家郭熙畫風相近。「大江浮玉」結構略顯細碎,應是北宋末、南宋初摹習郭熙風格的畫家所為,是一幅繪製精謹的佳作。
幅中繪一島嶼屹立大江中,旁風濤環遶,勢欲飛動。島上一峰突起,上有寺宇浮圖,筆墨秀潤可愛,林木山石描寫甚為精工細巧。
本幅舊標題為李唐(約西元1049-1130年後),然察其筆墨清潤,峰巒秀起,則具郭熙(11世紀)氣象,與李唐勁挺剛硬之筆墨迥然相異。若再細審,其中山石林木畫法最是神似郭熙,尤以島嶼主山之輪廓線由中鋒轉側,臥筆使轉頓按,筆之粗細起伏極大,與郭熙「早春圖」近景巨石逼似。一畫遠山,一畫近石,而用筆之法亦步亦趨,較之宋人「岷山晴雪」(註1)更能傳郭熙家數。取法嚴謹,當去熙不遠。
郭熙畫法源出李成(916-967),而能自出機杼,晚歲更為起軼,善山水寒林。其畫煙雲變滅,峰巒隱顯之態,獨步一時,最為宋神宗喜愛,殿中專以懸掛其作品。而徽宗即位後,則將熙之畫退藏入宮內庫中,並易以古人畫作。(註2)儘管其後郭熙畫風之影響力逐漸減小,然宗其畫風者仍不乏其人,據夏文彥載,在宣和紹興年間(1119-1162)師郭熙者有張浹、顧亮、胡舜臣、張著、楊士賢、僧超然等人,繁冗謹密各得熙之一偏。(註3)其所記內容又以僧超然之「峰巒礬頭,酷似郭熙」頗能傳熙之精要,惜畫蹟不傳。
此圖雖是小景,章法仍循北宋之主峰鼎立中央位置格式佈景,惟結構稍嫌細碎,乃傳習者有所增添之故,若以筆墨靜穆沉穩推斷,或是宣和紹興間屬郭熙一派之精作。(註4)
依籤題畫名,本幅所繪或即焦山,地處江蘇省鎮江縣東江中,與金山對峙,二山皆另名浮玉山,為江南名勝。焦山又作譙山,乃東漢末年處士焦先(一作光)避亂揚州隱此,山因以名,並世流傳。南宋吳琚(活動於12世紀下半)解綬襄陽,於紹熙辛亥(1191)秋與友人孟子開、常叔度聯袂乘舟,循長江而下,嘗至此一游,並書「焦山題名」一幅。(註5)自來士人常託詩文以言志,而畫家則借詠古之賢哲隱逸高士為題,融入畫中,以抒情懷。此幅取材雖不若蘇軾「赤壁二賦」流傳之廣,然以此為題不當絕無,如文徵明(1470-1559)於嘉靖壬午(1522)即有「金山圖」一幅傳世。(註6)
(許郭璜)
註1:圖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宋畫精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1976),中卷,圖版7。
註2:鄧椿,《畫繼》,收錄於《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一冊,頁346。
註3:夏文彥,《圖繪寶鑑》,收錄於《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二冊,頁770-774。
註4:同註1,上卷,頁13。
註5:該幅為「宋十二名家法書」冊的第十二幅,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第一冊,頁154。
註6:圖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吳派九十年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圖版105。
文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頁254-255。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