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瓷器:清康熙胭脂紅瓶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古陶瓷中瓷瓶造型十分豐富,通常也多作小口長身,根據口、頸、腹部的不同,分別有各種名稱。瓷瓶在唐宋時開始流行,以後各朝代均有創新品種,開始為實用器,後為陳設器。產品大多施釉,裝飾多為各色彩釉和繪畫。

豇豆紅釉是清康熙時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其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由於受燒制氣氛的影響,豇豆紅釉色千變萬化,後人對此有不同稱謂,上乘者名「大紅釉」或「正紅」,通體一色;略次者為「美人醉」或「美人霽」;色調再淺一些為「娃娃臉」或「桃花片」; 再次者色調更淺,稱「乳鼠皮」; 釉面灰黑不勻的所謂「驢肝」、「馬肺」色。如圖所示的清康熙胭脂紅瓶,高35厘米,侈口長頸豐肩,簡腹圈足,顯得飽滿墩實。頸部中端有胎接痕一週,胎質潔白,底釉白硬,外施胭脂紅釉,內施白釉,底圈足內也為白釉。品相完好。清代雍正朝書的《南窯筆記》有「吹青、吹紅二種本朝所出」的記載,說明採用吹紅法的青、紅兩種色釉是清初創新。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在唐以前席地而坐,傢俱多為低型,唐朝以後改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傢俱也隨之改為高型。墩這種坐具的出現可追溯到中國南北朝時期,多為木腔鼓造型。坐墩屬於高座具椅凳類,歷來多作鼓動形,平頂微凸,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邊沿各飾一週鼓釘,鼓又稱鼓墩。由於它上面多覆蓋一方絲繡織物,又名繡墩。瓷質繡墩始見於元,流行於明清。明代墩頂面普遍隆起,清代多為平面。明代宣德朝最為精美,但未發現傳世品實物。
  • 如圖所示的清康熙五彩牡丹紋大盤,帶有明顯的「克拉克」瓷或「芙蓉手」中國外銷瓷的痕跡。
  • 上圖所示的明龍泉窯劃花海水紋碗,口徑30釐米,屬大海碗一類。碗內一週劃6道上下起伏的波浪線,再在每個浪峰內劃四五道長短不一的弧線,給人以海濤迭起,氣勢洶湧的感覺。碗外邊飾正反方向成對的「對對回紋」,下劃寫意花卉。碗直口,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胎厚體重,通體施青綠釉,髮色純正,圈足內無釉。為明龍泉瓷器之精品。
  • 始於明永樂年間的錐拱工藝,是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又稱錐花。用尖細的錐狀工具在瓷坯表面劃刻出龍鳳、花草等細淺紋飾,再罩釉燒制。錐拱工藝一直延用至清,也有人稱之為暗刻,如圖9所示的清康熙青花暗刻纏枝蓮大盤,盤內邊飾青花錦紋,內暗刻造型生動多變的纏枝蓮花,口沿有一道醬釉,沿襲明末清初的醬邊裝飾手法,有鑲嵌金扣的視覺效果。薄胎,製作精細,釉面蒙潤,品相完好。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