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經典寓言】

天下大「盜」 為富之道

作者:允嘉徽
兩個「盜」,一個發家致富,一個卻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差別在於一條界線?(全景林/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9
【字號】    
   標籤: tags: , ,

齊國有個姓國的有錢人家,喜歡接濟他人,成了名聲遠播的大富,在宋國有個向氏常常寅吃卯糧,他聽到國氏的事蹟,特地前往齊國向國氏請教致富的祕訣。

國氏也不藏私,開門見山對他說:「我有一門絕活,就是『盜!』當年我初學此道,一年就吃喝不愁,兩年就小康了,三年發家致富,之後還能接濟鄉里,造福一方。」

向氏聽完欣喜萬分,也不問他的「盜術」怎麼作法,回了家後立刻行「盜」。他在夜裡翻牆鑽洞進入民家,想拿什麼就拿什麼,無所不盜。的確,沒過多久,他的口袋就滿起來了

可是他只聽到了「盜」這個字,卻不懂國氏的「道」。結果,他還沒來得及發家致富,就被官府人贓俱獲逮了個正著,不僅吃了牢飯,連本來的家底也被抄了,結果更窮了。

向氏憤憤不平,認為國氏害了自己,出了獄就前去質問他:「你不是說盜能發家致富嗎?怎麼我才幹沒多久就被抓了?」

國氏聽完他的敘述,哈哈大笑:「你這也叫『盜?』虧你還說學了我的法子!你學的連皮毛也稱不上!我說的『盜』,不是偷雞摸狗的『小盜』,而是順應天時地利的大盜!」

國氏搖搖頭說:「來來來,讓我再給你講清楚。你聽過『天有時,地有利』嗎?我偷的可不是東家西家的財物,而是大自然的天時地利。天降甘霖雨露,我『盜』來澆灌田地,種植五穀菜蔬,山川大澤孕育萬物,我『盜』來築牆壁蓋房舍,豐裕我的生活。

我在陸地上「盜」取飛禽走獸,在水裡「盜」取海鮮魚蝦,這不也是「盜」嗎?這些莊稼、樹木、鳥獸、魚蝦,都是大自然所孕育的,並非我個人的財產;然而,我「盜取」天地生育的萬物,不招天譴,也不犯法。可你是去偷人家的金銀財寶、布帛貨物,這可都是別人辛辛苦苦積攢來的財貨,天沒給你、人沒給你,你硬偷硬搶,怎麼可能不倒楣?你又能怪誰呢?」

向氏心裡接受不了,腦筋轉不了彎,覺得國氏又在耍自己,於是又去請教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笑道:「你以為自己不是盜嗎?你的生命和身體,不也是『盜』天地陰陽之和而生的嗎?何況人來到世上,身外之物,本就一無所有!你去白拿怎不是『盜?!』反觀國氏的『盜』,是合乎天地法則的公道,所以無災無殃。而你的『盜」是起於謀取個人利益的私心盜用了別人的私物,所以落得觸法犯罪。誠然,天地萬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體,只要起了想擁有的私心就會帶來困惑。」

怎麼分別公盜與私盜?個人辛勞付出努力所得之物,分明是私人的,屬於私人享有。國氏先生所取用的天地萬物是大自然所生,屬於大自然不能分割的產物,但個人卻可以無償享用。天地之道--自然而已!沒有公私之名,盜與不盜就沒有區別了。

如果你是向氏,怎麼理會呢?

筆者以為,從人間的理則道來,能夠善用大自然的天地賜予(不違反當下的法律)努力豐富自己的生活,這就是國氏體現的「大盜之道」!@*#

–(出自《列子.天瑞篇》)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人,以風趣幽默,滑稽善辯享譽齊國。《史記‧滑稽列傳》即以淳于髡引開篇。淳于髡學識淵博,能言善辯。他勸諫國君或與人辯論時,善用「隱語」,就是富含寓意的諷喻,其言辭詼諧風趣、令人心悅誠服,印象深刻。
  • 戰國時期,齊國淳于髡(音昆)以滑稽善辯,善於進諫而聞名。齊威王派淳于髡多次出使他國,他都能不辱君命,順利完成使命。當齊威王言行舉止不當時,淳于髡則用寓言勸諫國君。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