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某地有一雜技班子,主角叫箏娘,她生著西施般的眉毛,南威(春秋時晉國的美女)般的容貌,體態俊美,出語溫雅。富門大戶子弟都為她著迷。但箏娘為人端莊自重,別人對她說話稍有輕薄,她就趕快走開,所以不得對她非禮。父親教她運氣吐納等種種氣功,她能翹起一隻小腳,作單足舞。又能突然飛身立上楊柳梢頭,不掉下來,下來時則翻躍三次而下,從不用手去攀柳條借力,這是因為她將全身的力氣均勻地運用在兩足的緣故。
箏娘十七歲時,已為父親掙得幾萬貫家財,可以與鄉中的富戶匹敵,婚嫁事亦提上了日程。老父考慮到那些大家子弟自家攀附不上,對鄉村農家又不願低就,於是就決定以武擇婿。
有一天,父親帶著箏娘到了袁江,在柳堤上拉開場子,觀者雲集,皆慕箏娘之名而來。箏娘立在場子中央,衣飾鮮明,亭亭玉立,穠纖合度,趙飛燕的苗條,楊貴妃的豐腴,都體現在箏娘身上。箏娘父親立在場角上,鳴鑼告眾人,說:「我女兒站得筆直,你們眾人中不拘貴賤,不分老少,不分美醜,只要誰能兩手抱起箏娘離開地面寸許,就可娶箏娘為妻。只是上前一試者需先交銀子五兩。不能抱動的,銀子就歸我。有好男兒請上場比試,別錯失良機!」說罷,又敲起鑼。
箏娘獨立場中,臉上更加羞答答的。當時堤上綠營兵中有許多武夫,如游擊將軍哈四虎,守備將軍笪一龍,向來都因力大而聞名,是河道官手下的頭等大力士。這天他們也在場,聽了老頭說的話,二人心想:這麼個輕盈得像隨風即動的柳條般女子,不必用手挾抱,只需一根指頭一點就可把她推倒,這事容易得很。二人就命身邊小兵去取銀子來,走到箏娘跟前,回身對老頭說:「老丈不會後悔吧?」老頭大笑說:「我為女兒擇婿,如能得到像你們這樣的人作女婿,可算是無上榮耀了,還後悔什麼呢?」
兩人聽了大喜,先後上場去抱箏娘,然而兩大漢都用盡全力但箏娘穩如泰山,他倆簡直像蚍蜉撼大樹,小鬼扳金剛,最終也沒有搖動箏娘一點兒。觀眾哄堂大笑,兩人更是羞愧難當,捱了一會,就逃走了。但還是有些平時練習拳棒的富家子弟,總是油頭粉面打扮一番前來,想博得箏娘的好感。一個多月過去了,這裡的人都知趣地退走了。老頭一天對眾人說:「連日來已得到你們的白銀有千兩之多,我女兒出嫁時,不擔心沒有嫁妝費了。」第二天就走了。
父女倆如此到各處遊歷了年餘,即使在北京有幾個大名鼎鼎的武狀元、侍衛官,也沒法得手。老頭又帶著箏娘回到袁江這個地方,仍像上次那樣說了一番話,設場選婿。
這次柳堤下有個叫宓雲郎的讀書人,年幼時死了父親,依寡母為生。十七歲時,考中秀才,別人因為他窮,都瞧不起他,也沒有人肯把女兒嫁給他。所以他雖是個翩翩佳公子,但在世間孤孤單單,尚未娶妻。每次宓雲郎在書房窗前遙望箏娘,心下傾慕,然而家貧體弱的他,亦不作他想。

宓家東面有一佛寺,寺中長老如是公是個有道高僧,知慧慈悲,常閉門靜修,從不輕易外出。一天,長老忽然持著錫杖來到河邊,對箏娘瞧了好一會,回到寺中,就把宓雲郎召來,並把宓母也一起叫來,說:「公子已二十歲了,怎麼可以老是孤身一人呢?」宓母回答說,自家窮無力娶媳呀。
長老說:「你媳婦就在眼前,還嘆什麼窮經?」母子倆都摸不著頭腦。長老說:「大堤上那女子不就是你家媳婦嗎?這女子命中注定要嫁給公子的,而且多福多壽,有幫夫之運。別以為風塵女子中就沒有誥命夫人。」
宓母笑笑說:「大師父洞察一切,穩操勝券,只是寒家無錢,即使有錢,還要留下作幾個月的口糧錢,可以亂花嗎?」長老微微一笑,命侍者把香火錢拿來,剛巧是五兩銀子,就說:「就算捨給你們吧!如果輸了就不要還了。」長老又湊近宓雲郎耳朵說了好一會悄悄話,邊笑邊撫著他的肩說:「去吧,秀才好自為之。老僧遁入空門六十年,想不到臨近圓寂時,還為世人當一次大媒,也算是僧人一生中的一段佳話。」宓雲郎暗暗遵循長老的教誨,留下母親與長老說話,自己帶上銀子前往。
箏娘父親見到他上場,就笑著說:「秀才是個文弱書生,只好去抱抱三尺嬰兒,要抱我家女兒,就不怕閃折了你手臂嗎?」宓雲郎也笑著說:「我試試看,無非是白扔五兩銀子罷了。」老頭說:「秀才家錢來得不容易,別把教學生所得辛苦錢,作為討老婆錢亂花了,要愛惜著用呢。」宓雲郎說:「老丈何必如此嘲笑人呢?」
宓雲郎依長老之言,慢慢地走到箏娘面前,兩眼注視著箏娘,含情脈脈。後來將一條腿彎著跪在地上,把做錦繡文章的手去微微撫摸箏娘裙下那雙小腳,不怎麼用力,只用美目向上斜視箏娘,表達愛戀的情意。箏娘起先還能保持鎮靜,守住心性;既而面頰羞紅,再而綻開櫻唇,嫣然一笑。就在她不由自主地動了情的這一瞬間,宓雲郎突然一發力,趁此機會就將她抱了起來。台下喝彩聲四起。箏娘父親雖然有些喪氣,但認定是命中注定的姻緣,他也想不到是長老預先的神機妙算。如先約定,箏娘一家也不嫌秀才家窮,儘快為小兩口完婚,一家人和和美美。
既然已經成婚,箏娘就不便再到外面拋頭露面,留下持家。父親帶著夥計們上路,又出去賣藝了,臨走時父親在箏娘耳邊嘀咕了半天,父女分別,並沒有悲傷的樣子。翌日早晨起來,到老頭所住旅舍看,他已帶著夥計離去,不知上哪兒去了。
箏娘從此後改成良家婦女裝束,但姿態仍然很美,並不因為穿了粗布衣衫而遜色。左右鄰居的婦女們笑著說:「箏娘生得真美,恐怕即使給她穿上叫化婆衣服,也還是絕頂漂亮的。」試了一下,果真如此。而且她性情孝順,侍奉婆婆不敢稍有馬虎。在風雨茅廬中,常陪伴勉勵丈夫勤奮攻讀。
這年秋季,如是公長老即將去世,宓雲郎日夜在他身邊守候,比孝子還盡心。箏娘就問:「這老和尚與我家是什麼親戚關係,你竟然這樣殷勤侍奉?」宓雲郎沒有回答,宓母就把長老借銀子的事情告訴了她,箏娘這才恍然大悟,覺得長老真是個善解人意的高明之士,就也到方丈室中侍侯,替丈夫分擔事務。長老聽到箏娘到來,笑著說:「箏娘好福氣,好胸襟。」說罷,就口誦佛號去世了。小夫妻倆哭得很傷心,等到長老火葬後才恢復常態。
過了三年,宓雲郎中了舉人,喜訊到門,卻苦於無錢上京趕考。箏娘笑道:「得功名難,得資財容易。」到夜深人靜時,在床下挖了一寸多深,掘得一瓮,裡面都是白銀,約有好幾百兩。從此後宓家的生活稍稍寬裕。又過了兩年,宓雲郎中進士,箏娘又在晚上掘開床下土,共得十二瓮,所得白銀不少於二萬兩。於是買下華麗的房屋,與婆婆一起搬遷新居,牆壁上塗著金屑,樓房高大巍峨。
宓雲郎告假回鄉省親,仍走到原來住所,鄰居告訴他家已搬遷到新居,帶他前往。宓雲郎到那兒後大吃一驚,心想家中一向貧窮,怎能一下子大富起來?箏娘笑著出來迎接,宓雲郎到堂上拜見母親,這時前來慶賀的賓客已是濟濟一堂了。夜半時,丈夫問起致富緣由,以解開心中的疑團。箏娘笑笑說:「我嫁過來時,父親就用幻術將銀子運來埋在你家床下的三尺土中。當時之所以沒將此事立即奉告,是恐怕你產生依賴之心而耽誤了讀書,變成個惡俗的豪富而丟掉好名聲。現在你華貴了,也不想想我父親就真的會沒有嫁女兒的陪嫁費嗎?」宓雲郎後來官至陝西撫台,官聲很好。
後來白蓮教叛亂,宓雲郎打聽到岳父一家受到了牽連,千方百計傾盡所有去營救岳父,卻沒有成功,只救下了箏娘的幼弟,帶了回來,和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同撫養。長大後,箏娘的兩個兒子都做了官,箏娘的幼弟投入軍營,當了個百夫長。箏娘教他些槍棒本領,而不教他幻術,最後他官至守將。
資料來源:《夜雨秋燈錄》@*#
——看更多 【古道人生】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