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澳客竞彩 - App Store
【古代笑話】

古代笑林:裝懂害慘自己 假書生笑話鬧大了

作者:允嘉徽
古人的笑話:不懂裝懂,結果將如何?(圖片來源:ChatGPT 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笑話人人愛,古人和今人說的笑話可有合拍之處,或是笑點異曲同工?一起來看這一則出自東漢邯鄲淳《笑林》的古代笑話,說說君的感受吧!

笑話:誰殺了陳佗?

有個讀書人甲生想去拜訪本地的邑宰。但是他不敢冒然上門,就先問認識的人打探一下邑宰的喜好:「邑宰大人平常喜歡讀什麼書啊?」

有人悄悄告訴他:「他最愛《公羊傳》,你若懂這一部,說不定有通路。」
甲生心中一樂!於是連夜惡補《公羊傳》,背了幾句經文,便自信滿滿前往謁見。

邑宰接見了他,果然幾句寒暄之後就問他:「君讀些什麼書?」
甲生挺起胸膛答道:「小的生平專攻《公羊傳》!」
邑宰一聽,饒有興致地考他一句:「那你說說,誰殺了陳佗啊?」

甲生一聽,腦袋轟的一響,愣是答不上來。他臉色瞬變,冷汗直冒,忽然一本正經地回答說:「小的實在不曾殺陳佗!」
邑宰乍聽之下一愣,旋即大笑,心中明白了,便促狹問道:「你沒殺,那是誰殺的呢?」

甲生這下徹底慌了,以為自己犯了大案,當場臉色煞白,嚇得連鞋都沒穿好,也不敢吭聲了,陡地拔腿就走。
出了衙門後,他放腿猛跑,一個鄉人見他情狀不對,追著問他:「你怎麼了?」
甲生氣喘吁吁地說:「剛剛見了邑宰老爺,一見面他就問我殺沒殺人?這等死罪,我哪扛得住?以後說什麼也不敢進衙門了,只盼哪天遇特赦,我才敢露面哪!」(出自:東漢邯鄲淳《笑林》)

解語:

乍看這個漢代的笑話,甲生的反應好像荒腔走板,其實其中反映了正理。甲生不學無術,卻妄想靠唬弄博取邑宰好感,為自己謀得一官半職,反而被對方考倒,結果自己嚇自己,最終灰頭土臉地離場。邑宰一問就測出甲生肚中無墨,嬉笑間點出為學當務實才是正道,不走正道者,自己害自己也是必然的事,只看來得早與遲。

小註解:「蔡人殺陳佗」

《公羊傳》為中國古經書《春秋》三傳之一,由「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 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母子都著於竹帛。 」(徐彥《疏》引戴宏《序》)

《公羊傳》的思想宗旨側重於《春秋》的尊王思想,而延伸出「大一統」、「撥亂反正」觀點。《公羊傳》桓公六年,記載「蔡人殺陳佗」一事,反映了儒家強調倫理道德的為政觀。因為記事非常簡短,實以春秋之筆批判君王失德,邑宰引此文問甲生,可能有論政與論學討論交流的用意。

「蔡人殺陳佗」記事如下:
蔡人殺陳佗。陳佗者何?陳君也。陳君則曷為謂之陳佗?絕也。曷為絕之?賤也。其賤奈何?外淫也。惡乎淫?淫于蔡,蔡人殺之。

原文簡譯如下:
蔡國人殺了陳佗。陳佗是誰? 是陳國的國君。既然是國君,為什麼直呼其名,而不稱「陳君」? 因為他已被視同廢絕,不再承認其君主身分。為什麼廢了他國君之名? 因為他「賤」也!他到底做了什麼卑鄙下賤不配為君之事?他在外行為放蕩淫佚、不檢點。他放蕩到什麼地步呢?他與蔡國人發生淫亂,最終被蔡國人所殺。

這段歷史記載雖簡短,卻是一面以德為本的戒鑑,它強調了「為君者,必修其身」的觀點,對為學者來說,又何嘗不是這般道理呢!而不修身又不學無術的假書生,哪能得三昧呢!反過來「害慘」自己,也就不是鬧笑話而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章孔子深嘆世人不知所以為仁之方。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惡。己心真能好仁惡不仁,則當其好惡之一頃,而此心已達於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雖知重仁道,而多自諉為力不足,此乃誤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惡。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