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63):里仁為美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 / 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一》)

【注釋】

里仁為美:(一)里,作名詞講,民之所居也。有人據此將本章翻譯為「居住在仁德之地為好。擇居而不住仁德之地,怎能算是明智呢?」的確,孔子也重視環境的影響,擇居實際與交友、修身有關。(二)里,作動詞講,居住(與下文的「處」互文見義)。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荀子‧大略》亦云:「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里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有人據此將本章翻譯為「人能居於仁道,這是最美的了。若擇身所處而不擇於仁,哪算是知呢?」以上兩解皆通,而深淺各自有別。而在「討論」中,筆者引用了另一種解讀。

擇不處仁,焉得知:處,音chǔ。知,音zhì,同智。錢穆認為,人貴能擇仁道而處,非謂擇仁者之里而處。若不擇仁道而處,便不得為知。孔子每仁知兼言。

【討論】

本章為「里仁篇」第一章。「里仁篇」共二十六章,以仁為中心,論及仁、道、孝、義、利、言、行、事君、交友等等內容。第一篇論學(「學而篇」),第二篇論政(「為政篇」),第三篇論禮樂(「八佾篇」),而「學」、「為政」、「禮樂」,要落實,就得靠人的修為。故而,第四篇,圍繞人的修養論仁,在孔子思想裡,仁是人修養的中心。

「仁」在《論語》中凡110見,是高頻詞。談論人的修為,孔子為什麼要以「仁」為中心呢?這也是有淵源的。

首先,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中,「仁」出現8次,並存在於一個思想體系中,即第38章所載:「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可見,「仁」在「道」「德」之後,而在「義」「禮」之前。

孔子則有所不同。《論語》中有一則孔子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篇)「道」「德」 「仁」的次序是一樣的,但孔子落腳於「藝」。老子、孔子之不同,或許是因為老子是修道人語,孔子是教育家語。

那麼,「仁」是什麼意思。《論語》中雖然沒有下一個現代式的定義,卻有很多論述,揭示了其豐富的內涵。本文贊成這樣一種觀點:《論語》中存在全面的「仁」學體系,根本原因在於孔子思想已高度成熟,儒家由此才能在春秋時期蔚然成為一大學派。

從字源講,我國最早的系統文字甲骨文有沒有「仁」字,尚無定論。不過,即使沒有,也「不足證殷周之必無仁字也」(董作賓語)。後,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的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群、1981年在陝西省扶風縣西周墓中,分別發現了「仁」字。也就是說,西周之世,已用「仁」字。

傳世典籍中最早記錄「仁」字的,是《尚書‧金滕》。結合《詩經》《國語》《春秋》和《逸周書》等,可以判斷:孔子之前,「仁」的觀念已為周王室、魯、晉、楚、吳、鄭、齊等國精英階層普遍認同。不過,人們對「仁」的認識和看法不一,有的互相差別很大。孔子則對「仁」的內涵進行了多方面闡發和昇華,建立起了「仁學」。自此,「仁之一字關係吾國政治哲學人生哲學者至鉅,為倫常道德之本原,儒家思想之中心。」(董作賓語)

《論語》中述及最早的帝王,是「五帝」最後兩位:堯、舜。作為部族社會推舉或禪讓的首領,堯、舜所培育的是由「親親」到「泛愛眾」的社會倫理及政治、文化理念。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論語》第一篇,第一章講「學而時習之」,第二章就講 「仁」——「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第三章講「巧言令色,鮮矣仁!」第六章要弟子「泛愛眾,而親仁」。第二篇沒提到「仁」。第三篇提到一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到第四篇,就主論「仁」了。

第四篇怎麼開始來論「仁」呢?第一章就這麼一句話——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有學者翻譯為:住家,尚且以有仁風的地方為好;選擇一種做人的道理而不知道選擇仁,這還可以算得上是聰明嗎!)講得很簡單、很形象,激發了人們對「仁」的嚮往之心,就像打開了「仁」的大門,後面孔子對仁的論述絡繹而來。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武樹臣:「仁」的起源、本質特徵及其對中華法系的影響》(https://reurl.cc/DKWm5N)
《前孔子時代之「仁」觀》(https://reurl.cc/nqW78v)
《〈論語「仁」學體系考論——兼及〈論語思想體系的「內隱」特徵(https://reurl.cc/lN3vxl)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讀《論語》,不僅是讀經、解經,更是要讀者通過讀書而體察自我、規範自我。這時的讀者,不是單純的文字閱讀者,而像是一個求道者。
  • 孔子定《詩》,以《關雎》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朱熹解說道: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魯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讓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魯國大治。齊國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馬腐蝕魯國君臣。孔子辭職,開始周遊列國。一段君臣相遇、魯國中興的機遇被扼殺了。此乃千古之嘆!
  • 其實,孔子對管仲的歷史功績是高度評價的。在本章說「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並不在說管仲的不儉、不知禮,而是在大發感慨。感慨什麼呢?
  • 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