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二》)
【注釋】
約:窮困。孔子認為「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貧而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同智。有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順從仁。
【討論】
本篇開篇講「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接下來,不是講「仁」是什麼,而講「不仁者」,其和「仁者」的區別。第一篇(〈學而〉篇)中也有類似論述。其第二章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第三章從反面講「巧言令色,鮮矣仁」!這種方式,一正一反論述,形成一種張力。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這句話非常激勵人。如果一個人,不能長久地居於窮困中,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這就是一個缺乏仁德的人。孔子的弟子顏回,很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另一個弟子子貢,富可敵國,卻富而不驕、富而好禮。這兩人,為什麼能「久處約」「長處樂」?因為他們是「仁者」。
一個人的人生中,很可能有沉浮。就人之常情而言,處貧困久了,容易為非作歹,沉淪了;長處富樂,又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心。孔子教學,就是教人修養仁德,學做「仁者」。
本章歷來討論的重心,在「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這八個字。「仁者安仁」,可以這麼理解:仁存在於人的天性之中,在有些人身上體現得特別強烈、突出,這些人可稱為仁者。他們於這仁道,不待勉強,無論「久處約」還是「長處樂」,都依本性而行,心與之相安。
什麼又是「知者利仁」呢?有些人解說為知者利用仁獲利或為了利益而行仁。這不免有將智者與見風使舵之人等同視之的嫌疑了。還是張居正解說得好:知者之人,中有定見,無一毫昏昧,其於這仁道,深知篤好,而求必欲得之,處樂、處約皆確然不易其所守也。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在現實生活中,仁者安仁,很好,但這樣的人可能不一定多。更多的人,可能也願意向善、做好事,知道這樣做對自己最有利。對這樣的人,應該鼓勵。有注解以為「利仁」不好,因為有企圖心。這是責人太過。孔子教學,非常實在、實際,給人自新之路。
有人說:「安仁者非顏、閔以上,去聖人為不遠,不知此味也。諸子雖有卓越之才,謂之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於利之也。」這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是,如果一個「知者」,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實行仁德;時間長了,他不也變成「仁者」了嘛!又何必汲汲於區分「仁者」與「知者」之高下呢?解說《論語》,當深體孔子之心。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曾振宇:從「仁者安仁」到「仁以為己任」,儒家仁學從孔子到曾子的演進https://www.mzyjy.cn/index.php/cms/item-view-id-2312.shtml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