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美國絎縫被的歷史

從美國博物館中的絎縫被樣本,串起美國藝術與文化遺產的千絲萬縷。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徐筱婷 譯
「伯利恆之星」絎縫被(Star of Bethlehem Quilt)的細節。約製作於1835年,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絎縫」(quilting)一詞指的是將兩層布料縫合在一起。一般來說,絎縫被(quilt)是由兩層布料組成的床罩,中間夾有填充物,而被面製作的技術主要有兩種:「嵌花」(appliqué)和「拼接」(也就是「拼布」patchwork)。

在嵌花方面,藝術家會用多層布料製作圖案,這些布料有實心也有印花的;而拼布則需要將布料一塊塊縫合起來,以組合成平面圖案。複雜的絎縫被需要高超的針線技巧和有條不紊的設計架構,而這兩種方式都可以用刺繡來進一步裝飾。

絎縫師有多種多樣的圖案和風格可以做選擇,有些絎縫作法是盛行於全美的,而有些則因地區、宗教和種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族群的喜愛。探索美國博物館中的絎縫被樣本,能一窺美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和地區性的歷史。

飾章和蜂巢圖案(Medallion and Honeycomb

「飾章」絎縫被(Medallion quilt),約製作於1830年,由伊麗莎白‧威爾士(Elizabeth Welsh)製作。以棉布製成,約280 x 277公分。由羅布林協會(The Roebling Society)贈與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公共領域)

在19世紀初,「飾章」(Medallion)圖案很流行,它的中央有一個主圖,圍繞著一個以上的邊框。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收藏了一張約1830年由伊麗莎白‧威爾士(Elizabeth Welsh)縫製的愛國飾章被子,而學者們依照被子的風格,認為她可能與巴爾的摩(Baltimore)地區有些淵源。

威爾士女生使用反面嵌花(reverse appliqué)來製作這張花卉和美國老鷹的被子,博物館對其精細的技術描述如下:「作為設計背景的上層布料,被仔細地剪下,露出了底層的裝飾元素。」

19紀初期所謂的「蜂巢」(Honeycomb)圖案,是一種講求熟練、複雜精細且費時的工藝,可追溯到1780年左右的英國。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對其製作過程做了以下解釋:「六角被是由小到大的蜂巢組成的。每個單獨的六角形布料圍繞著一張六角形紙襯定型後,再將七張縫在一起,組合成一個花朵狀圖案:六個六角形布料為花瓣,一個六角形布料則為花心。」

蜂巢絎縫被(Honeycomb quilt),約製作於1830年,伊麗莎白‧范‧霍恩‧克拉克森(Elizabeth Van Horne Clarkson)的作品。以棉布製成,約273 x 250公分。由威廉‧A‧摩爾(William A. Moore)夫婦贈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共領域)

在博物館的藏品中,最早的一張完整作品,是大約1830年製作的蜂巢絎縫被(Honeycomb quilt);當許多著名被子的創作者名號早已淹沒在歷史洪流中,這條被子的作者卻流名青史。

伊麗莎白‧范‧霍恩‧克拉克森(Elizabeth Van Horne Clarkson)是紐約一個古老家族的後裔,嫁給了一位著名的進出口商人。由於這條被子可能是美國蜂巢絎縫被早期的代表作,學者推測她是經由丈夫的生意而率先接觸到英式六角被的風格。

這條被子可能是她為兒子製作的結婚禮物,在捐贈給大都會博物館之前,已在她家傳承了多代。

伊麗莎白‧范‧霍恩(Elizabeth Van Horne)的象牙黑水彩畫肖像,作者為托馬斯‧塞爾‧卡明斯(Thomas Seir Cummings),約繪製於1844年。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共領域)

這條被子上的數百塊六角形拼布是由高品質的印花棉布製成的,這類材料在美國越來越容易取得,也可能加速了拼布絎縫被的流行性。

拼布被能展示紡織圖案的多樣性,雖然這款蜂巢被與飾章圖案在視覺上頗為相似,兩者都有一個精巧的中央主圖,但它代表了一個轉折點:拼布技術在受歡迎的程度上超越了嵌花。然而,這兩種方式都還有絎縫師繼續採用著。

旭日(Rising Sun)圖案

「伯利恆之星」(Star of Bethlehem)絎縫被,約製作於1835年。以棉布製成,約310 x 310公分。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共領域)

19世紀在南方各州有另一種圖案特別盛行,名為「伯利恆之星」(Star of Bethlehem)或「旭日」(Rising Sun)。大都會博物館最大的一張被子藏品就有這樣的圖案,尺寸超過310 x 310公分。

這件藏品從未清洗過,也幾乎沒有磨損,因此很可能是單純用於展示絎縫師的技藝。當時的床因為鋪墊了很多層而非常的高,所以大被子有時是一種必需品;而在19世紀期間,床墊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被褥也隨之變小了。

這張特別的被子大約製作於1835年,縫製者不詳,但專家推測它可能源自馬里蘭州(Maryland)。位於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Baltimore)因出色的絎縫技藝而著稱,在1820到1840年代達到高峰。

這條被子以英國印花棉布做嵌花的鳥類圖案,已有人認出是巴爾的摩金鷹(Baltimore orioles)。在這個時期,用於縫製絎縫被的印花棉布通常仍自英國進口,但這條被子的中央星星則似乎使用了美國棉布。

相簿(Album)圖案

「相簿」(Album)圖案絎縫被,約1855—1860年製作,由菲什基爾(Fishkill)和霍普韋爾(Hopewell)的美國歸正教會(First Reform Churches)會員製作。以棉布製成,約213 x 215公分。由伊麗莎‧波爾赫姆斯‧科布小姐(Miss Eliza Polhemus Cobb)贈與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共領域)

19世紀中期流行的「相簿」(Album)圖案與巴爾的摩淵源最深,不過,這種圖案在美國各地處處可見。

相簿絎縫被通常是為了紀念重要的家族事件而製作的,例如婚禮或孩子的誕生,同時也是一種友誼的表現,由社區中的多位婦女同心協力。許多相簿絎縫被的塊狀圖案上都有參與製作者的簽名和日期。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一張1855至1860年的相簿絎縫被,是由紐約杜且斯(Dutchess)縣的菲什基爾(Fishkill)和霍普韋爾(Hopewell)的美國歸正教會(First Reform Churches)會員製作的,其中既有手縫,也有機縫。

縫紉機直到1860年左右才在家庭中普及,受到針線工作者的熱烈歡迎。它通常在絎縫工藝中扮演著功能性角色,大大節省了時間,讓婦女們可以專注於美麗的手工部分。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被子以綠色和紅色為基調,是19世紀中期最流行的絎縫被顏色。雖然被子的某些塊狀圖案上有簽名,但都沒有日期或地點。

當這件作品被贈予大都會博物館時,人們還不知道它的具體來源,直到最近才有更多資訊被挖掘出來。一位專家發現,簽名中有許多不尋常的姓氏都是來自於紐約東南部定居的荷蘭家庭。

檢視杜且斯縣在1850年的州人口普查結果,以及菲什基爾和霍普韋爾的美國歸正教會的記錄,就能找到被子上的所有姓氏。

木屋(Log Cabin)圖案

約製作於1865年的木屋(Log Cabin)絎縫被,圖案的明暗轉換歸功於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的絎縫師。以羊毛和棉布製成,約235 x 203公分。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共領域)

1860年和1870年代,「木屋」(Log Cabin)圖案在美國特別流行,以遍布邊境的拓荒者房屋命名,向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出生地和當時美國即將迎來的建國百年紀念致敬。

這種圖案的構成要素是一個代表壁爐的中心形狀,通常為紅色。以此為中心點,圍繞著較小的淺色與深色條紋或塊狀布料。

在木屋圖案中,有許多令人回味的變體,例如「法院台階」(Courthouse Steps)、「鳳梨」(Pineapple)、「蓋穀倉」(Barn Raising)和「閃電一瞬間」(Streak of Lightning)。

緬因州居民凱瑟琳‧哈金斯(Catherine Hutchins)的木屋絎縫被,目前收藏在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NMAH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年代大致在1850至1899年之間。她使用了高達4,872塊羊毛和棉布碎料拼接成了168個塊狀圖案。

哈金斯女士將不同顏色和價值的布料方塊拼湊在一起,形成鮮豔的明暗菱形,從而做出明暗變化。

[▶點擊這裡看圖片:木屋被子,1850—1899年,由凱瑟琳‧哈金斯(Catherine Hutchins)製作。以棉布和羊毛製成,約216 x 188公分。收藏於史密森尼學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家庭與社區生活部。]

瘋狂(Crazy)圖案

據說,「瘋狂」(Crazy)圖案的名稱,起源於其拼接在一起的碎片的不規則形狀和大小。與其它被子圖案不同的是,它們沒有有序的配色或幾何設計,相反地,它們具有和諧的不對稱性,部分靈感來自日本藝術。

1880和1890年代是這個圖案在美國流行的鼎盛時期。在這段期間,被子通常以絲綢和天鵝絨製成。這些範例是用來作為客廳擺設而非床被的。

[▶點擊這裡看圖片:1880至1899年,莉迪亞‧珀爾‧芬內爾(Lydia Pearl Finnell)所製作的「星形絎縫被」(Star Quilt)的正面和背面,以棉布、羊毛和絲製成,約183 x 188公分。收藏於史密森學會,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家庭與社區生活部。]

肯塔基州出生的莉迪亞‧珀爾‧芬內爾(Lydia Pearl Finnell)於1899年所製作的被子,可能是她嫁妝的一部分,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中的珍品。被子上有迷人的動植物裝飾,中央的徽章周圍有一顆八角星。芬內爾的被子由82塊布料補丁和幾種複雜的刺繡針法製成,是更系統化設計的「瘋狂」圖案的範例。

[▶點擊這裡看圖片:莉迪亞‧珀爾‧芬內爾(Lydia Pearl Finnell)於1880—1899年製作的「星形被子」局部。收藏於史密森學會,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家庭與社區生活部。]

吉斯本德(Gee’s Bend)圖案

在阿拉巴馬州的吉斯本德鎮(Gee’s Bend,現在正式稱為博伊金,Boykin)具有透過拼布來建立社區和傳承世代技術的傳統。從19世紀開始,吉斯本德鎮由於地理位置和社會地位的孤立,發展出了獨特的絎縫美學。

這些絎縫師中,有許多是曾在該地區棉花種植園生活的奴隸的直系後裔。從經濟角度來看,他們將碎布料拼接起來做成棉被是為了取暖,但這些成品卻具有獨特的創造力。

吉斯本德鎮的被子以其色彩、大膽設計和幾何圖形而著稱,在弗吉尼亞美術館(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可以看到克里奧拉‧貝內特‧佩特威(Creola Bennett Pettway)和麗塔‧梅‧佩特威(Rita Mae Pettway)的作品。

[▶點擊這裡看圖片:「半木屋變型」(Half-Log Cabin variation),1949年,克里奧拉‧貝內特‧佩特威(Creola Bennett Pettway)的作品。以棉和羊毛製成,185 x 180 x 1.3公分。Adolph D. and Wilkins C. Williams Fund和Souls Grown Deep Foundation的部分捐贈,來自維吉尼亞美術館(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的William S. Arnett收藏品。]

在民權運動期間,自由拼布蜜蜂合作社(the Freedom Quilting Bee cooperative)成立,允許社區中的非裔美國婦女將她們的拼布賣給西爾斯(Sears)和布魯明戴爾(Bloomingdale)等零售商,以獲得經濟獨立。

2006年,美國郵政局發行了以吉斯本德鎮被子為圖案的紀念郵票。居民們仍繼續生產備受推崇的絎縫被。

[▶點擊這裡看圖片:「屋頂」(Housetop)圖案——飾章圖案碎裂的變體,1977年由麗塔‧梅‧佩特威(Rita Mae Pettway)所製作。由燈芯絨製成,201 x 195 x 1.3公分。Adolph D. and Wilkins C. Williams Fund和Souls Grown Deep Foundation的部分捐贈,來自維吉尼亞美術館(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的William S. Arnett收藏品。]

儘管在21世紀,現成可購買的絎縫被選項非常多,但絎縫被仍然是表達創意和紓壓的熱門方式。家族企業Missouri Star Quilt Co.的珍妮‧多安(Jenny Doan),正是目前YouTube上的紅人,號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絎縫師。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追求拼布愛好的人以倍數增加,而這種藝術形式是重要且充滿活力的遺產,將我們與歷史聯繫起來。

註:
Quilt直譯可作「被子」、「被褥」等。文中提到的原文「Quilt」意旨在布與布之間加入棉,再以「Quilting」(壓線)的方式縫合作品,與拼布藝術(Patchwork)略有不同。在工藝中絎縫是為了將被褥的外層與內芯之間貼緊固定,再以針線縫製起來。

原文:Piecing Together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Quilt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擔任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