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怎變成掃墓節呢?
古人計算了清明是在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六日,或一百零七日,緊接寒食節之後,或隔一天。寒食是距冬至日一百零五日。上古時代,寒食禁火,清明的大事是「舉新火」,周朝時就在「季春出火」(《周禮‧夏官司馬》)。季春的第一日就是清明,即春天的第三個月的第一日。清明一到宮中頒「新火」,民間從這一天起改用春天的榆柳燒火。經過二千多年,唐代依舊繼承著這個禮制,詩人們有這般節景的描述,如:「清明節日頒新火」「榆柳開新焰」,都是清明舉新火的寫照。
除了舉新火,春遊踏青、踢球(蹴鞠)遊戲、盪鞦韆、鬥雞、拔河、雕刻雞蛋相互饋贈等等,也都是古人在寒食清明節氣中喜愛從事的活動。

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才變成掃墓節呢?
中國民間在寒食、清明上墳拜掃祭祖的都有,這二個日子非常接近,古來風俗禮制互相浸染。
在《漢書》中記載,太原郡有個舊俗,每到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去世的那個月份,全郡的人就整整一個月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相傳因為介子推被火燒死,有「龍忌」之禁,神靈不喜歡點火,因此,到了介子推去世的月份沒有人敢燒柴煮食,這一來郡中老弱病幼因此而餓死、病死的不少。周舉上任并州刺史後,寫了一封祭文,在介子推廟裡弔祭,解除了人民的疑慮,改變了這種風俗,使人民恢復溫熱的食物,解除病患。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卷143》也有同樣的紀錄,說太原人奉拜介子推之靈,至三月清明斷火只吃寒食。以寒食紀念忠臣介子推的遺風,可能也影響了民間在寒食節掃墓。
另外,據《韓詩章句》,周朝時的鄭國人民在黃曆三月上巳(第一個巳日)踏青到溱、洧兩水之上,執蘭花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寒食清明的掃墓和這種風俗有共通之處。
三代的皇室無墓祭,從秦代開始,皇室在墳塋旁起寢殿,作為收藏祖先衣冠的地方和祭祀的宗廟。春秋時代,士大夫在家廟祭祀祖先,宗子(嫡出長子)不能行祭祀禮時,由庶子到墳墓前設壇祭祀。若宗子死了,庶子在墳前祭祀告祖之後,就在家裡祭祀。
唐代時民間在寒食節上墳祭掃漸漸成為風俗。中唐王建《寒食行》詩吟:「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壠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留下當時家家在寒食掃墓的情況。唐玄宗開元二十載(公元732年),允許民間百姓在寒食上墳拜掃以展現孝思,並列入全民通行的禮儀。(《唐會要.卷廿三》)因此一般認為民間「墓祭始於唐也」(元 劉壎撰《隱居通議卷二十七》)。
禮儀中規定庶民上墳的作法:上墓拜掃時,可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在墳瑩南門外行禮奠祭,祭拜後哀泣辭別,不可在墓地宴飲作樂,但允許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拜後的祭品。(《通典‧禮十二‧上陵》)
同時,唐玄宗開元二十四載開始「寒食通清明四日為假」(《唐六典‧卷二》),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後增為休假五天(《唐㑹要‧卷八十二》)。寒食到清明成了長假,也讓掃墓日期的安排更有彈性,在宋代時展現了出來。
宋代接續唐代,寒食依舊通清明,在寒食連到清明節期間掃墓,成為普遍的民俗,北宋民俗志《東京夢華錄》有不少記載。
在寒食前一日,家家戶戶做「子推燕」,插於門楣,紀念介子推。「子推燕」是用麵和棗作成飛燕,再用柳條串起來。當年及笄——成年的女子多在這一天取「子推燕」插在頭上。宋朝流傳「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俗諺,相傳柳樹生命力強,將柳條兒戴在頭上能保青春,還具有辟邪功能。這種寒食清明時「戴柳」辟邪的風俗和唐代時的作法也有連繫。唐高宗三月三日於渭水北岸舉行祓禊(音:福夕)古禮,香薰沐浴淨身以除穢招祥,並賜群臣各一個柳圈,說戴上柳圈可免蛇蠍毒蟲之毒。
「戴柳」之後,接下來的出城上墳是北宋人的大事。從寒食開始連三日都有人上墳祭掃,其中寒食是最多人上墳掃墓的一天;而上新墳掃墓都是在清明這一天進行。紙錢舖將祭掃用的紙錢當街堆疊作成樓閣狀,出城上墳掃墓的人不分官宦貴家或是庶民百姓,塞滿各個城門。
自宋代以後,寒食、清明上墳祭掃並沒有明顯的劃分,到了清代,「清明即寒食」了。清代《燕京歲時記》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北京人也在清明戴柳、祭掃後於墳前放紙鳶競賽。從風俗志中看到,清代時祭拜掃墓就是清明的重心,清明節就是掃墓節了。@*
–看更多【中華文化300問】【清明節】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