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五》)
【注釋】
無惡也:後人兩種解說。一是惡音è,意不做壞事;一是惡音wù,意不厭惡。
【討論】
《論語》中,孔子說過一次「志於學」(〈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兩次「志於道」(〈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本章,孔子則說「志於仁」。
「志於學」「志於道」「志於仁」三者是什麼關係呢?大概可以這麼理解:孔子一生好學,並以此自許,所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之學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學道,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但是,孔子日常教導學生的是「仁」,修養仁德,能成為仁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實上《論語》中孔子絕不輕易將「仁」許人。
本章中孔子說的「苟志於仁矣」,翻譯成白話就是「假如立定志向修養仁德」,這是孔子勉人為仁之意;而「無惡也」則有不同解讀。
一種看法是:不做壞事。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另一種看法是:若志於仁則仁慈,就沒有患惡的人了。對好人嘉勉他,對壞人勸他改過,不願捨棄他。
錢穆將上章與本章串解如下: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然仁者必有愛心,故仁者之惡人,其心仍出於愛。惡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於善,是仍仁道。故仁者惡不仁,其心仍本於愛人之仁,非真有所惡於其人。若真有惡人之心,又何能好人乎?故上章能好人能惡人,乃指示人類性情之正。此章無惡也,乃指示人心大公之愛。必兼看此兩章,乃能明白上章涵義深處。
以上兩說都通。錢穆之串解也高。《論語》無達詁,讀者當於自身之人生經驗中來求一己之心得。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