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在廣東惠州府,靈異的現象一向就很多,真正修道的人常常住在那裡。山中出產靈藥,如黃精、何首烏之類,然而大多數都產在危岩絕壁之間;採藥的人不能到,每每要繞道到山頂,再從山頂用一條長藤,一頭繫在腰上,一頭繫在樹上,用手握住藤條,徐徐下到危岩去採摘,採完了再攀著藤爬回去。
有一增城縣人,叫黃某,家中貧窮極了,並且經常生病。他曾經參加童子試,考不中,後來就常進羅浮山採藥,一方面為了餬口,一方面也是為了卻病。有一天,他採藥來到一座山頂,見石壁下有一縷白雲,突然之間升了起來。向下俯視,壁立萬仞,中間突出一塊平坦的石頭,方圓有數畝大,距離山頂大約有數十丈。
那雲氣從石上升起,上面有兩個老人,手中各自握著一束青草,把草放在石頭上搗碎,然後搓成丸,分別吞下,忽然人就不見了。黃某覺得很奇怪,以為他們必定是仙人,石壁間應當有山洞,就想下去探究一番,看看有什麼奇異之處。他就用藤條繫著腰,從上面縋下去,隨後便解開腰上的藤,搜索一遍,周圍一無所有,唯有石上還剩下些許兩老的藥,聞起來非常清香。
黃某知道是仙丹,於是將它們小心刮起,搓成像指頭那麼大的一丸,吞了下去。當時是七月初七,陽光十分猛烈,頭上像倒扣著一盆火,口中似要起煙,正苦於炎熱之際,忽然覺得心地清涼、頭目清爽銳利,血脈通暢、骨節都打通了。他再仔細察看兩老搗藥的地方,仍有些汁漿浸著,於是伏下身去舔那汁漿,頓時覺得滿口生津,味美無比。黃某本來已是饑渴交迫,現在非但不渴,而且也不餓了。
黃某正想要攀藤而上時,忽然颳起大風,吹得藤條在空中飄舞,就像游絲一樣飄忽不定。到風稍微平息下來時,不料藤條被壁上的石頭稜角絆住,橫掛著沒有落下來,看上去就像古藤附著在石壁上一樣。黃某倉皇慌張,無計可施,只得大聲呼天叫神,直到氣乏聲嘶。不久就天黑了,他就倚在石壁上坐著,疲倦得打起瞌睡來。
忽然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黃某驚醒過來。這時月色皎潔,星光燦爛,銀河在天,有兩個老人在翹首仰望。他們沒有發現黃某,黃某也不敢驚動他們,屏住了呼吸偷聽他們說的話。其中一人說:「今夜是世人所謂的牛郎織女相會。然而,織女三星自在牽牛星的上面,主管金帛,不是在東方(編按:隨著地球的公轉自轉,星象示現的方位也隨之發生變化),而老杜(杜甫)詩中說:『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注一),此話怎麼說?」
另外一個人說:「這是老杜順應習俗的話,自然是錯的。」第一個人又繼續說:「三星既然都在西方,那麼鵲橋的說法自然更是荒謬不實了,而老杜又說:『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浪生』(注二),更是無謂之言了。」另一人又回答說:「這也是老杜隨俗相戲的話,不可以詩詞作為事實的真相的。」
話剛說完,一人忽然用手指指著天上,大驚說道:「五車(屬於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的畢宿)以北,最明亮的不就是礪石(屬於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的昴宿)四顆星嗎!礪石星如此明亮,戰爭將要發生了。」另一人抬頭四顧,用手指著說:「不只是礪石星,你難道沒有看見軍市(屬於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的的井宿)中的野雞一星(星名)嗎?它的光芒也在閃動,又正好是照臨這一方,要想沒有兵災,這是不可能的了。大陵(喻陵墓)中堆積著屍體非常明顯,百里之內死屍堆積如山。今年元旦,風又從西方颳來,已屬戰爭的徵兆,那時心想或許尚可轉移,現在觀星象也如此,不出幾天,人間樂土將變成戰場,怎麼辦?幸虧天稷星(注三)明亮,今年農作物的收成不至於荒歉,還不算太差,這是屬於可喜的事情。」於是兩人嗟嘆了很久。
他們的對談,黃某傾聽得清清楚楚,恐怕他們再隱形消失,便乘其不備爬到他們面前,長跪不起,懇求長生之道。其中一人說:「人在世間,如鍋裡游著的魚,怎能長生?所爭者的只不過是活得長久些或短暫些而已。何況名利之心在交戰中,無異是添木加火。即使是能做到名利兩忘,而想求長生之一念,亦等同追求名利一樣也。想在這裡尋求長生不老,不是很糊塗嗎?」
黃某反覆懇求說:「剛才吃了仙人剩下的丹藥,立刻就覺得精神頓生,乞求再賞賜少許,那麼長壽就可以很快得到了。」另一人說:「藥石乃是療病之物,祛除疾病是可以的,但延長壽命則未必也。」黃某用頭撞地哭著說:「弟子來到這裡,回去的路已經斷絕了,乞求仙人可憐我。」其中一人說:「有來則有去。來時完全沒有顧慮,去時又恐懼什麼呢!既然不期然而來,自然不期然而去,不要妄想了!」說完兩老人忽然不見了。
等到了天亮時,黃某見藤條已經垂了下來,黃某不勝驚喜,急忙將藤條繫在腰上,沿藤往上攀登。黃某一向有吐血病,自此以後病就好了,精力也比平時加倍,他吃下的確實是祛除疾病的靈藥也。
不久,博羅、永安等地,白蓮教滋事,被害的人很多,一年多才平定下來。黃某每每以自己的遭遇所見所聞告訴他人,許多人都知道這事的詳細情況,談到星象顯示兵災的預兆,就更被人相信了。這是嘉慶七年的事。
—–
註釋
注一:杜甫古詩《牽牛織女》。
注二:杜甫古詩《天河》。
注三:「天稷五星,在七星南,農正也,取百穀之長以為號。」「天稷五星」標誌著農穫豐收或歉收的象徵,星明, 則歲豐;星暗,則為饑荒、移徙。
資料來源:《誌異續編》@*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