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65):能好人、能惡人,誰做得到?

作者:薛馳
古風悠悠。(曉韻/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四》)

【注釋】

能好人,能惡人:好,音hào,愛好。惡,音wù,厭惡。

【討論】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愛人恨人,人之常情。正因為是人之常情,就不容易時時、事事都把握得好了。儒家經典《大學》中的這段話說得好:「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而能「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時時、事事都把握好的,那就是仁者了。為什麼呢?因為仁者以仁作為好惡的標準,所以他的好惡就能合於正道。也就是說,人人都會愛人、惡人,但只有仁人能夠愛人愛得對,能夠惡人惡得對。所謂「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仁者無私心,好惡當於理,「得其公正」。

可見,孔子教學,立足於人性、人心、人情,紮實、潛移默化地把人引上仁者之途。孔門講仁、知、勇,而知勇之本皆在仁,不仁則無知無勇,惡能好惡?錢穆對本章解說特別透徹:此理甚切近,人人皆可反躬自問,我之於人,果能有真好真惡否?我心所好惡之表現在外者,果能一如我心內在之所真好真惡否?此事一經反省,各可自悟,而人道之安樂光昌,必由此始。此章陳義極親切,又極宏遠。極平易,又極深邃。人人能了解此義,人人能好惡人,則人道自臻光明,風俗自臻純美。

錢穆將「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翻譯為:「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厭惡人。」這裡就「真心」兩字稍做解釋。

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黃石公三略》中說「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大意:喜愛的好人不能好好重用,厭惡的壞人也不能夠將他們清退,有才的賢德之人隱居不出,無才無德的人卻當政掌權,這種情況,國家就會受到危害。)這叫「不真心」。

那什麼是「真心」呢?「善善而進,惡惡而退」。《大學》裡說:「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這就是說,只有有仁德的君主,能夠做到親愛有德的賢人,厭惡蔽賢的小人。有名的例子,就是三黃五帝中的舜。按《史記》的說法,從前高陽氏、高辛氏各有八個德才兼備的兒子,堯沒有能夠任用他們,舜任用後,卓有功勳。有四個天下厭惡的人,「渾沌」「窮奇」「檮杌」「饕餮」,舜在四門接待賓客的時候,將這「四凶」流放到最偏遠的四個地方去,於是四門通暢,人們都說沒有凶惡的人了。

能像舜這樣,這就叫「真心」,這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定《詩》,以《關雎》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朱熹解說道: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魯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讓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魯國大治。齊國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馬腐蝕魯國君臣。孔子辭職,開始周遊列國。一段君臣相遇、魯國中興的機遇被扼殺了。此乃千古之嘆!
  • 孔子在魯國做過大官,對政治有透徹了解,非常智慧。孔子雖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也想削去三桓,如墮三都,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對「暴虎馮河」,而是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贊成盲動,血氣之勇。
  • 其實,孔子對管仲的歷史功績是高度評價的。在本章說「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並不在說管仲的不儉、不知禮,而是在大發感慨。感慨什麼呢?
  • 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