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歌劇留給後世的遺產與影響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應運而生,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了這一時代的潮流。
根基於格魯克(C.W. Gluck)與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歌劇傳統,在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引領下,浪漫主義歌劇從文學、當代或歷史事件中汲取靈感,將敘事風格提升至新高度。喬奇諾‧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1868年)、葛塔諾‧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文琴佐‧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年)和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等這個時代的傑出作曲家用優美的音樂表達豐富的情感,突破音樂表現的疆界,在歌劇界創下許多不朽的傳奇。

讚頌自由
19世紀以前的歌劇以簡單的旋律、神話主題以及表現真實情感為主。隨著拿破崙時代的來臨,歐洲音樂家為歌劇找到了新的形式和充滿活力的精神。

受到古典歌劇的啟發,貝多芬創作了他唯一的歌劇作品《費德里歐》,這是歌劇從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的標竿。貝多芬融合簡單的詠嘆調、二重唱、對話、豐富的合奏以及精彩的結局,創作了一個關於人類勇氣的故事。貝多芬這齣讚頌自由的歌劇於1805年拿破崙稱帝後的一年首演。1814年拿破崙戰敗,《費德里歐》再次上演。
當時的意大利和德國作曲家,主要以時事為背景創作歌劇,描述角色戰勝暴政或走出逆境等主題。
獨特的敘述風格
隨著浪漫主義歌劇在歐洲蓬勃發展,每個國家都在創作自己獨特的音樂敘事風格。浪漫主義作曲家探索各式各樣的主題和劇本,包括悲劇愛情故事、歷史史詩以及超自然故事。
作曲家也開始探索人類靈魂的深處,歌劇成為傳達這類故事最有力的方式。浪漫主義劇作家經常取材歷史人物或文學作品的故事,例如華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和威廉‧莎士比亞;其中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的許多歌劇都是以上述文學作品為基礎創作,例如《湖中仙子》(Lady of the Lake)(1819年)和《奧泰羅》(Otello)(1816年)。

浪漫主義作曲家嘗試新的形式,以「和聲語言」與「編曲技巧」創造獨特的演唱風格。當時最受矚目的是意大利的「美聲唱法」(Bel Canto)。「美聲唱法」最早由羅西尼(1792—1868年)提出,界定技巧與裝飾的演唱方式,由簡單的和聲結構支撐。羅西尼創作了許多出色的美聲唱法作品,例如,1816年的喜劇《塞維亞的理髮師》(The Barber of Seville)中的《我聽到一縷歌聲》(Una voce poco fa)。
美聲唱法符合浪漫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的理想,利用人聲表現來講述故事。整個19世紀,意大利作曲家都運用美聲唱法創作熱情洋溢的戲劇。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被視為羅西尼的接班人,他用美聲唱法展現悲劇場景,例如1835年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中的瘋狂場景。貝利尼(Bellini)運用美聲唱法傳達極致的美,例如1831年歌劇《諾爾瑪》(Norma)中著名的詠嘆調《聖潔的女神》(Casta Diva)。
隨著劇場的技術愈來愈進步,舞台設計與燈光效果也更加精緻,能整合出更盛大的場面。這些創新有助於打造沉浸式的戲劇體驗,吸引觀眾融入音樂和戲劇的表演之中。
威爾第與華格納
美妙的浪漫主義歌劇在威爾第與華格納推動下臻至巔峰。兩位作曲家分別賦予歌劇新的維度,影響後來的作曲家,也在歌劇界留下深遠的影響。
威爾第繼承傳統的美聲唱法,又進一步提升歌劇風格。隨著人氣水漲船高,威爾第透過作曲技巧在歌詞與故事中添加深層的心理洞察力與暗藏的政治評論,將歌劇風格提升至新高度,

威爾第拓寬了歌劇的疆界,把真實帶進戲劇情節,透過音樂捕捉每個人物的特質,他深刻的洞察力唯有早先的莫札特能相提並論。威爾第最著名的傑作包括《弄臣》(Rigoletto)(1851年)、《茶花女》(La Traviata)(1853年)和《阿依達》(Aïda)(1871年)。威爾第也影響其他傑出作曲家,例如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威爾第將意大利歌劇傳統發揚光大;華格納則創造一種蘊含德國民族主義理想的新歌劇風格。他經常以北歐中世紀神話為背景來呈現權力、愛情、放棄和死亡等浪漫主義主題。他將音樂、戲劇、詩歌和舞台表演融為一體,形成所謂的「音樂劇」(music drama)。華格納沒有採用宣敘調和詠嘆調等傳統歌劇風格,反而導入「主導動機」(註1)(leitmotifs),即與人物、事件或想法有關的旋律片段,例如《羅恩格林》(Lohengrin)(1850年)中的《未解的問題》(the unanswered question)(關於羅恩格林的身分和出身的音樂主題)。

華格納也引進新的和聲概念,擴大管弦樂團的使用和歌劇的結構。他最著名的系列作品長達15小時,由四部歌劇組成的《尼伯龍根的指環》(the Ring Cycle),其中包括《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1869年)、《女武神》(Die Walküre)(1870年)、《齊格菲》(Siegfried)(1871年)和《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1871年)。

直至今日,浪漫主義歌劇仍是表達人類情感最具震撼力的藝術類型之一。浪漫主義歌劇以複雜的和聲、抒情的旋律、大型管弦樂隊,以及充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不斷地令專家和業餘愛好者為之著迷。
註1:主導動機(德語:Leitmotiv)指一個貫穿整部音樂作品的小片段,在所有樂章都頻繁變形出現。
以一個特定的動機、旋律或和聲,表示某一具體或抽象概念,如人、物件、地點、心境等,並且通常會貫穿整部音樂作品。
原文:The Impact and Legacy of Romantic Oper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