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60):孔子的千古知音

作者:薛馳
清焦秉貞 《孔子聖蹟圖》,藏於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二十三》)

【注釋】

儀封人:儀,地名,蓋衛邑也。封人,官名,管理邊疆之地的官員。

請見、見之:兩個「見」字從前都讀去聲,音現,xiàn。何焯《義門讀書記》云:「古者相見必由紹介,逆旅之中無可因緣,故稱平日未嘗見絕於賢者,見氣類之同,致詞以代紹介,故從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請,與不見孺悲異也。」(楊伯峻)

君子之至於斯也:敦煌寫本和日本古寫本「斯也」有作「斯者」的。(毛子水)

從、喪:從音zòng。喪音sàng。有注「喪」為失位去官;似應釋為「天之將喪斯文」的喪。(鄭玄釋為「道德之喪亡」。)

 木鐸:以木為舌的銅鈴,古代施政教時所振也。以金為舌的則稱金鐸。鄭玄注釋《周禮》,「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討論】

本章可當小小說讀。孔子周遊列國,曾經過衛國的邊邑,儀。儀的地方官,請見孔子。可能被擋駕了。這個官——封人,就說話了:所有有道德學問的人到了本地,我從沒有不和他見面的。孔子的隨從弟子,安排了孔子見他。兩人談了什麼,沒有記載流傳,我們不知道。但儀封人辭別孔子後,對孔子的弟子們說:你們這些人為什麼心有所喪、害怕什麼呢?天下黑暗日子也太久了,聖人也該有得意的時候了,上天把你們的老師做人民的導師哩。

儀封人非常高明,跟函谷關的關令尹喜有一比。據傳,尹喜看到紫氣浮關,知真人到也,迎之,乃「老子乘青牛而過」。尹喜拜請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我們今天能讀到《道德經》,還要感謝尹喜呢。

儀封人呢?則是做了一個千古預言:「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明代文學家歸有光評論說:「非夫子不足以感封人,非封人不足以知夫子。」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但對孔子有絕不動搖信心的,大概只有一個顏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絕糧時,連子路、子貢這些高足都有所動搖了。有人形容孔子「茫茫然如喪家之犬」。儀封人閱人無數,只與孔子交談一次,就認為天命在茲。這如一個成語——「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指有的人相處到老還是陌生的,有的人停車交談便一見如故。)

朱熹認為,儀封人「蓋賢而隱於下位者也」。《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句說,多麼深刻,多麼篤定,多麼期待,多麼信任!《春秋演孔圖》云:「聖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天心,某(丘)為木鐸制天下法。」的確,歷史也如此演繹。

順便說一下,現在一些師範院校的校徽中有「鐘」的形象,這正是取自木鐸象徵孔子、象徵教師的含義,而木鐸的木舌也被比作教師的「教化之舌」。

《論語.八佾》:「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戰國 素鐸(銅器)(公有領域)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
  •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讀《論語》,不僅是讀經、解經,更是要讀者通過讀書而體察自我、規範自我。這時的讀者,不是單純的文字閱讀者,而像是一個求道者。
  • 魯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讓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魯國大治。齊國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馬腐蝕魯國君臣。孔子辭職,開始周遊列國。一段君臣相遇、魯國中興的機遇被扼殺了。此乃千古之嘆!
  • 孔子在魯國做過大官,對政治有透徹了解,非常智慧。孔子雖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也想削去三桓,如墮三都,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對「暴虎馮河」,而是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贊成盲動,血氣之勇。
  • 其實,孔子對管仲的歷史功績是高度評價的。在本章說「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並不在說管仲的不儉、不知禮,而是在大發感慨。感慨什麼呢?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