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59):樂其可知

作者:薛馳
圖為明 仇英《孔子聖蹟圖》之「在齊聞韶」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二十二》)

【注釋】

子語魯大師樂:語音yù,告訴。大音tài,大師為樂官之長。大概魯國禮樂崩壞,故孔子以正樂之法語之,使知也。

始作,翕如也:翕,合也,鳥的兩個翅膀合飛為翕;如,語辭。古者樂始作,先奏金,鼓鐘。錢穆以為,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是為樂之始。

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從音zòng,放開。純,和諧義。皦,音jiǎo,原來是指玉石潔白,清楚明白義。繹是抽絲,連續、相生義。音樂演奏到最後有尾聲,唱了尾聲,還要絃外有音,餘音裊裊,所謂「繞梁三日,餘音不絕」。錢穆解曰:鐘聲既作,八音齊奏,樂聲自此放開。其時器聲人聲,堂上堂下,互相應和,純一不雜,故說純如也。一片純和中,高下清濁,金革士匏,各種音節,均可分辨明析,故說皦如也。是時一片樂聲,前起後繼,絡繹而前,相生不絕,故說繹如也。以成:一套的樂聲,在如此過程中完成。

【討論】

中國古文化被稱為禮樂文明。孔子親定六經。然而,六經中《詩》《書》《禮》《易》《春秋》皆有傳,唯獨《樂》亡。孔子是音樂大師。據說,孔子再傳弟子公孫尼子為《樂經》作有《樂記》。到西漢劉向校書時,找到了真正的《樂記》二十三篇。《小戴禮記》所收僅是前十一篇。又,荀子作有《樂論》。後人對先秦古樂、《樂經》的認識,有賴於此。

孔子說:「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有人以為,哀公十一年孔子自衛反魯後,本章孔子之所語魯大師,即樂正、《雅》《頌》得所之事。

我們現在不能聽到古樂。本章難以確解。這裡引述的幾種譯文和解說,只供參考而已。

其一,先生告訴魯國的太師官說:「樂的演奏之全部進程是可知了。一開始,是這樣地興奮而振作,跟著是這樣地純而和諧,又是這樣地清楚而明亮,又是這樣地連綿而流走,樂便這樣地完成了。」(錢穆)

其二,孔子把演奏音樂的道理告給魯國的太師,說道:「音樂,那是可以曉得的:開始演奏,翕翕地熱烈;繼續下去,純純地和諧,皦皦地清晰,繹繹地不絕,這樣,然後完成。」(楊伯峻)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引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

清代學者宋翔鳳《論語發微》則認為:「始作,是金奏。從同縱;謂縱緩之也。入門而金作;其象翕然變動。緩之而後升歌;重人聲,其聲純一,故曰純如。繼以笙入;笙者有聲無辭,然其聲清別,故曰皦如。繼以間歌;謂人聲笙奏間代而作,相尋續而不斷絕,故曰繹如。有此四節而後合樂,則樂以成。」

另外,蕅益大師曰:樂是心之聲,聞其樂而知其德。故翕如、純如等,須從明德處悟將來,非安排於音韻之末也。

今人有對本章做如下理解:音樂可分三個階段,始作,從之,以成。「從之」這個階段,內又分為三個層次——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音樂的四如之境:翕如、純如、皦如、繹如》(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22167)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 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
  •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
  • 何為入太廟而每事問乎?意以為孔子不知禮。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讀《論語》,不僅是讀經、解經,更是要讀者通過讀書而體察自我、規範自我。這時的讀者,不是單純的文字閱讀者,而像是一個求道者。
  • 孔子定《詩》,以《關雎》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朱熹解說道: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魯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讓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魯國大治。齊國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馬腐蝕魯國君臣。孔子辭職,開始周遊列國。一段君臣相遇、魯國中興的機遇被扼殺了。此乃千古之嘆!
  • 孔子在魯國做過大官,對政治有透徹了解,非常智慧。孔子雖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也想削去三桓,如墮三都,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對「暴虎馮河」,而是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贊成盲動,血氣之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