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62):什麼樣的人孔子不觀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4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二十六》)

【注釋】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事有本末。必得其本,而後其末有可觀。寬為居上位者之本,敬為行禮之本,哀為臨喪之本。如果大本既失,則末節不足取也。

臨:音lìn,哭也。(《集韻》)

【討論】

春秋,禮壞樂崩。王道不舉,而苛政至於殘民;古禮不復,而繁文至於滅質。本章,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只講三條: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遇行禮時不能敬;臨遭喪事,沒有哀戚;那麼我還能怎麼觀察他呢?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孔子講的話,本來簡單易行,可實際上卻不「易行」,說明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人心不行了。孔子也只是傳出他的道,讓能行的人來行,對社會則是個警言,勸善吧。

本篇《八佾》共26章,主講禮樂,這裡稍作脈絡梳理。

禮樂不是空講,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的。但當時的魯國,「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本篇頭兩章,孔子直斥責當權者;從而引出第三章,「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點出仁為禮樂之本。之後六章,從「林放問禮之本」、「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繪事後素」,「夏禮吾能言之」等章,從各個角度具體闡說禮樂之本。

禮樂內涵很深,不僅僅是規範人,而且通神、通天。第十章「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十一章「或問禘之說」,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十三章「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反覆論說。孔子極少說生死鬼神。這幾章需多琢磨。

接下來十章,從禮樂的一些歷史現象,來申說禮。十四章講「吾從周」。十五章講「子入太廟,每事問」。十六章講「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十七章批評「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十八章講「事君盡禮」。十九章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二十章借《關雎》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二十一章「哀公問社於宰我」。二十二章「管仲之器小哉」。二十三章「子語魯大師樂」。孔子博學,於紛繁之中而「道一以貫之」。

第二十四章「儀封人請見」,說出了「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樣振聾發聵的話,顯示孔子並不孤獨,有千古知音。

二十五章借孔子謂《韶》與《武》,點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最後一章,回到現實,與第一章呼應,講主政者要寬、敬、哀(當然也適用一般人,不過重點是針對主政者)。

這樣,《八佾》篇形散而神不散。《論語》編纂者有苦心焉。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讀《論語》,不僅是讀經、解經,更是要讀者通過讀書而體察自我、規範自我。這時的讀者,不是單純的文字閱讀者,而像是一個求道者。
  • 孔子定《詩》,以《關雎》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朱熹解說道: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魯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讓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魯國大治。齊國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馬腐蝕魯國君臣。孔子辭職,開始周遊列國。一段君臣相遇、魯國中興的機遇被扼殺了。此乃千古之嘆!
  • 孔子在魯國做過大官,對政治有透徹了解,非常智慧。孔子雖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也想削去三桓,如墮三都,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對「暴虎馮河」,而是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贊成盲動,血氣之勇。
  • 其實,孔子對管仲的歷史功績是高度評價的。在本章說「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並不在說管仲的不儉、不知禮,而是在大發感慨。感慨什麼呢?
  • 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