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文: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詩書畫挖寶回顧(上)日治時代及光復初期】
【小記】
在繼續談論1960—1980年代之前,我們需要補充1954年跟家父黃水文有關的詩人在嘉義鴻儒賴惠川的悶紅館的大合影照,圖像應用AI色彩化後,更容易辨識人名。在此刊出以供後代研究嘉義詩文歷史人物參考之用:

黃水文詩書畫挖寶回顧:1960至1980年代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家父不願捲入爭議,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此隱退使得人們淡忘有黃水文這號藝術家的存在。期間僅小品畫作參加地方性畫展,因之他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
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畫風改變可見於1960年的觀音圖及約1965年的孔子畫像。而1965年參加台灣南部畫展的〈鳳梨籌碩果〉圖,係於嘉義農林試驗所的寫生,畫作有達到可以入選省美展甚或獲獎的水準。


在1974年壺仙花果園門生集資在嘉義中山公園建立了一座「尊師亭」,以紀念賴雨若夫子。亭內匾額抄錄賴老之詩者沒署名,不過據我們家屬認定為先父黃水文書蹟,再加文史研究學者林榮燁的協助查證,舊《嘉義縣誌》確有記載如此。楹聯為蔡水震敬撰,但落款無「並書」,書跡也同為家父風格。

下圖中〈訪舊〉詩為黃水文得意舊作,在某次鷗社吟唱比賽中勝出。下圖右詩書為他在1979年時的作品,敬賀林玉山仙從畫六十年回顧畫展。

1970年起台灣經濟逐漸起飛,大眾生活慢慢脫離困苦,黃鷗波的「長流畫廊」應運而生。好幾位台灣本土膠彩畫畫家就年年熱烈參加「長流畫展」。期間黃水文也繪製了幾幅佳作,可惜畫作大多下落不明,家屬僅留有1980年〈春光〉花卉小雞圖。

(全文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