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詩書畫挖寶回顧(上)日治時代及光復初期

【前言】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台灣藝文界的報導除了幾篇一頁帶過的簡短介紹,只有一篇施慧明的六頁專文--〈黃水文的繪畫世界〉,於2000年刊登在《藝術家》期刊。
2025年1月《嘉義市文獻》第26期出刊,採錄黃水文公子黃健次先生整理撰述的〈黃水文詩書畫補遺〉24頁長文,追述黃水文的生平、交遊與作品,挖掘出許多不為人所知的黃水文畫作,補充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誠為藝壇一閃光的亮點,引人好奇關注。
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改寫的以圖與圖說為主的簡要版在此發表。因為其原文屬學術論文,且圖片要求使用黑白原版又有諸多制式限制規定,原畫美感的傳達無形中受限。黃健次先生從高科技業退休,應用AI復原了原作色彩,洗去歲月累積的沉沉暮氣,加上補充新資料的圖文,珍貴可期,在此喜悅分享予讀者。
【緣起:黃水文與師友】
黃水文,嘉義(巿)北社尾人,日治時代公校畢業後進入「壺仙花果園修養會」私塾修習漢文、四書五經、高等日文、及北京話。法曹詩人賴雨若是他漢詩的恩師,詩友有林玉山(1907–2004年)、蔡水震、賴巽章等人。起初他跟隨民俗畫家林東令(1905–2004年)學神像畫及裱褙技術,後來於1932年再拜師林玉山學東洋畫(後稱膠彩畫)。他的書法是小時候跟隨大10多歲的兄長習字,後來持續自學而成。
【本文】大要圖說:
我們將從最早1932年說起,使用彩色化圖片,根據年代、逐圖扼要解說黃水文的詩書畫。全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聚焦在其日治時代到光復初期的詩書畫。

黃水文詩書畫挖寶回顧–日治時代及光復初期
1932年黃水文加入「嘉義書畫自勵會」,在林玉山指導下學繪畫東洋畫,很慶幸我們找到二張他當年的習作和圖畫(下圖),可以用來比較磨練兩年後,他在壺仙花果園寫生的麵包樹圖(下右圖)真有突飛猛進。麵包樹上的三十多葉片,綠分五色,構圖呈大三角形,靜中添一隻隨時將飛走大鳥,動靜得宜。此畫果然入選台展。

〈南國初夏〉是作於1940年的巨作(頂圖),花費了一個月完成,目前典藏在國美館,是黃水文創作於日治時代的代表畫作之一。此畫為沒骨畫,以實地寫生方式呈現,利用色彩的變化表現立體感、明暗轉折與空間層次。〈南國初夏〉表現出夏日乍臨,薰風習習,椰樹分枝氣勢凌雲,及一陣麻雀啁啁喳喳橫飛之壯觀。此〈南國初夏〉於2021年榮選為中華民國特殊畫作郵票發行。

幾十年後黃水文詠地方景物時,有一關聯之詩曰:
椰林擎黎蓋,天籟吼松濤。河畔垂楊柳,城中茁李桃。
詩書陶禮樂,文化振風騷。極目韶光媚,羅山氣象豪。
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1943年二次大戰已近尾聲,日本敗象連連,台灣畫家只好繪些風土題材。黃水文的畫技被總督府當局肯定而獲獎。

日治時期嘉義曾一度被譽為台灣畫都,因為當地詩社林立,人文鼎盛,許多年青人的詩畫獲臺展府展入選及特選獎。張李德和與夫婿張錦燦醫師的「琳瑯山閣」書室及「逸園」庭園中,地區文人雅士常來聚會吟詩作畫。盛況時每週一小集、每月一大集。

黃水文本來專擅於描繪亞熱帶植物,因此繼續有芭蕉畫作。又由於宗教信仰,他誠信「頭上三尺有神明」,光復後開始繪畫好幾幅廟宇神像。

同時,他常到摯友蔡水震家花園寫生大理花。

黃水文由於詩文之緣早在1936年就與張李德和及嘉義上池醫院黃文陶老醫師熟識。黃老醫師一直贊助其畫作,並資助他於1941、1942兩整年到日本東京的修習佛教及觀摩東洋繪畫。

(全文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