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

文/吳傑  圖/吳文彬
吳文彬作品:《花雨》局部。(吳傑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8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敦煌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中西貿易中心,常年有川流不息的商旅往來,古代行旅非常艱苦,為了旅途平安,人們往往會許下心願,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歸來,貿易獲利,必然還願修建佛寺或塑造佛像供養。敦煌的佛寺,多在鳴沙山和三危山的莫高窟,開鑿石窟而供奉佛像,從公元366年開始建造第一個石窟起,到元朝末期,大約將近有一千年的歷史。

這些壁畫包括北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作品,内容有:佛像菩薩、天王力士、護法諸神。此外還有「變相」。因為佛經一般人不易理解,當時為了傳教方便,把佛經改寫為通俗故事,並且有很多押韻的辭句,這些文字稱為「變文」,依照「變文」作成繪畫,稱為「變相」。

敦煌壁畫中最為動人的,就是乘風飛舞的仙女,稱之為「飛天」,有的手執樂器,有的手捧花朵,飛翔於天空之中,衣帶飄揚,姿態美妙。另外,在敦煌壁畫之中,最為突出的是「供養人像」,就是出錢修寺塑像為善士施主們。

這件作品:《花雨》,集千佛洞諸天散花相,創作於1985年。就是先父吳文彬先生以敦煌壁畫為範本,所繪製的一件傳統工筆人物畫。(本文轉載自:懷念老爹 – 吳文彬

吳文彬作品:《花雨》,集千佛洞諸天散花相,創作於1985年。以敦煌壁畫為範本,所繪製的一幅傳統工筆人物畫。(吳傑提供)

藝術家簡介:
1. 吳文彬先生,1923—2013年,北平藝專畢業,來台之後任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退休後有感傳統工筆畫的式微,創立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被譽為京派藝術在台灣的代表。
2. 吳文彬先生畫歷

欣賞更多吳文彬先生的作品:
1. 吳文彬線上紀念館
2. 國立歷史博物館>2022百歲華人藝術家> 吳文彬
3. 國立台灣美術館> 吳文彬
4. 吳文彬先生的FacebookInstagram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國的季節,尤其美國東北部,那裡的樹葉特別壯麗。樹葉會變幻成畫家顏料盒裡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銅、深紅、金、紫、紅褐、棕褐和鮮紅色。所以在19世紀美國藝術運動中,秋天自然就成了專攻風景畫的哈德遜河派最喜歡的題材了。
  • 也許比起其它任何藝術類型,肖像畫和人物畫更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端詳每一幅肖像中的面孔,可以窺見熟悉的情感和表情——在陌生人的肖像中,我們仿佛看見了自己。
評論